11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雲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辦的2025非遺品牌活動推廣周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辦。非遺品牌建設研討活動上,中國旅游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經理胥波作《“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創新實踐成果分享》,並揭曉全國51項“典型創新實踐”名單。
據介紹,2025年3月至10月,由中國旅游出版社主辦的2024“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創新實踐徵集推廣活動順利開展。活動以“厚植非遺融入生活的時代新風,尋找非遺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的生動典範,獲取經驗,推廣做法”為目標,得到全國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的積極響應,共徵集到“創新實踐”項目716個,涵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非遺領域專家線上線下三輪審議,51項“典型創新實踐”脫穎而出。它們反映了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成果,展現出各地在非遺保護傳承發展中的創新探索。
51項“典型創新實踐”由四種創新類別組成,分別為非遺相關産品及品牌創新類16項,非遺傳承、教育、研學創新類9項,非遺生産性保護創新類19項,科技賦能非遺創新類7項。它們用創新理念盤活資源,通過多元路徑促進轉化,以時尚的形式貼近公眾,體現了非遺保護同文化繁榮、産業振興的有機統一,為當下全國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積累了經驗。
胥波&&,51項“典型創新實踐”通過三種形式融入現代生活:一是通過業態融合,構建“非遺+”的生態體系;二是從靜態展陳到活態融入,對非遺展現場景進行重構;三是從單向輸送到互動裂變,實現傳播革新。
業界專家&&,在信息、技術、業態格局、受眾需求等方面的催化下,非遺的傳承主體除了“個體技藝持有者”,更增添了“社會多元共創體”的角色。他們不僅主動傳承傳統技藝,更承載並深化着文化基因與當代價值。他們將非遺的傳承場域,從作坊、村落、社區,向更廣闊的“全域生活場景”延伸,形成“搶救性保護”“保護性傳承”“創新性發展”並行的內生驅動,在同現代生活的多維度融合中夯實存續力、煥發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