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高歌》扎根民歌沃土 用“野草籽”信念賡續魯藝精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4 09:57:16
來源:北京日報

音樂劇《高歌》扎根民歌沃土 用“野草籽”信念賡續魯藝精神

字體:

  “我是哪一個,你會看見我,對着天空呼喊,用生命高歌。”11月21日晚,隨着“大戲看北京”2025展演季精品大戲單元劇目——音樂劇《高歌》在保利劇院首場演出落幕,觀眾與演員一同輕聲哼唱起來。這部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與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政府聯合出品的音樂劇,將觀眾帶到1944年的陜北,在陜北民歌與流行、搖滾音樂的融合碰撞中,回望那段崢嶸歲月,收穫滿滿感動。

《高歌》劇照。

  現場

  穿越時空回望魯藝

  大幕拉開,高天鶴飾演的陜北民歌博物館青年講解員秦川,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走進陜北。他帶着內心的追問,回溯往昔——在戰火紛飛卻充滿激情的土地上,在鮮活生動的生活圖景中,一段關於青春與信仰的故事鋪展開來。

  《高歌》核心劇情發生在1944年。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宣傳隊隊長帶領多位魯藝青年來到陜北榆林采風。他們結識了歌聲動人的女村民蘭蘭,並虛心向李有源、山藥蛋、榆錢花、響娃等鄉親請教學習。這段經歷,讓魯藝青年在收穫與成長中,堅定了“為人民而歌”的藝術信念,決心將這顆精神的種子播撒到更遠的地方。

  全劇音樂以陜北民歌為靈魂,以《黃河大合唱》等經典旋律為基礎,融入流行、搖滾等多種風格。在魯藝青年尚未融入當地生活時,他們曾用西洋歌劇與村民“賽歌”,讓老鄉們聽得一頭霧水。當他們真正走進民間、學唱民歌,才逐漸領悟到群眾才是藝術創作的沃土,於是唱起《野草籽》,抒發要像野草籽一樣深深扎根民間,把人民的歌聲傳遍天涯的情懷。《時間的河》《收穫很大》等歌曲朗朗上口,配合青春勵志的劇情,深深打動了觀眾。

  《高歌》在唱腔上做了多元融合。擁有一副天然好嗓子的當地姑娘蘭蘭,一亮相就用豪邁嘹亮的歌聲征服了全場。飾演蘭蘭的袁東方,其實是流行唱法出身。“我是南方人,演繹一個説陜北話、唱原生態的陜北女孩,確實很有挑戰。”為此,袁東方反復調整唱腔、找發音位置,還專門學習舞蹈。劇中,美聲、民族、流行、原生態等多種音樂元素交織融合,首演後被觀眾稱讚“含歌量超高”。“很驚喜這部劇能將民歌和搖滾融合得這麼好,也幫助我們了解陜北民歌。”一位觀眾説。

  幕後

  老照片激發靈感

  《高歌》的故事從陜北民歌博物館開始,這家博物館也正是本劇創作的緣起。

  幾年前,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藝術家們在導演、編劇周七月牽線下參觀陜北民歌博物館。博物館裏有一張拍攝於1952年前後的老照片,是原中央歌舞團在陜北組建我國第一支民歌合唱隊——陜北民歌合唱隊時的合影。“中央歌舞團是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前身之一。雖然這支合唱隊後來因故解散,但看到這張照片,我們都感到非常驚喜。”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著名歌唱家、《高歌》藝術總監郭蓉回憶説。不久後,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恢復組建陜北民歌合唱隊,並與榆林展開闔作,決定創作一部音樂劇,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讓陜北民歌與當代音樂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

  《高歌》由周七月擔任編劇,主創團隊多次赴榆林采風,並向歌唱家孟於等經歷過延安時期的老藝術家們了解歷史故事,豐富的民歌素材和歷史故事成為創作的鮮活源泉。《東方紅》的創作過程、開荒打夯的勞動號子,都被轉化為劇中的生動場景。“文學顧問陳小玲還 啟發我們,當年的進步青年大多有留洋背景,他們會把炒過的黃豆磨成粉,加上紅糖衝成一杯‘土咖啡’,還把米飯結成的鍋巴叫‘列寧餅乾’。”郭蓉感慨,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魯藝的年輕人依然保持着浪漫情懷與生活熱情,這一細節也發展成為劇中歌曲。

  該劇音樂總監、作曲洪兵始終堅持一個原則——用年輕人喜歡的音樂元素,寫出既好聽又耐聽的旋律。“很多年輕人並不了解魯藝青年的采風歷史,我們要用他們喜歡的音樂形式,把那段歷史唱給他們聽,演給他們看。”談到創作初衷,郭蓉説,“希望他們了解,那代年輕人和我們一樣,都在為實現夢想釋放自己的能量,這種共鳴可以跨越時空。”

  探索

  “文旅版”接受觀眾檢驗

  在保利劇院首演前,《高歌》已進行過多場內部演出,更率先以文旅演藝版登陸古北水鎮,接受觀眾檢驗,在修改打磨中探索文商旅融合新路徑。“醜媳婦不怕見公婆,我們就是要拿到觀眾面前檢驗,再根據反饋不斷修改。”郭蓉介紹,今年年初,劇組在順義大劇院進行內部演出,隨後於夏秋兩季攜文旅演藝版登上古北水鎮·長城劇場。長城劇場是一處露天下沉式場地。首次演出時,郭蓉也坐在觀眾席中,細心觀察大家的反應,何時反應熱烈,哪沒有達到預期,她都記在心裏。

  “即便正式首演,我們覺得作品仍有提升空間,也一定會繼續修改。”郭蓉介紹,文旅演藝版為後續創作積累了經驗,未來,主創團隊將根據北京場次的觀眾反饋繼續打磨,並籌備在榆林推出駐場演出,由當地民歌博物館的演員演繹,讓觀眾更鮮活地感知魯藝精神的傳承與力量。(記者 韓軒)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