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迎來800場 “雙子星”:以新美學“破壁”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3 09:27:26
來源:文匯報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迎來800場 “雙子星”:以新美學“破壁”舞&

字體: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出照。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成功,確立了一套“舞&蒙太奇”的美學創新。這種對於舞劇敘事的大膽探索,為後續的創作開闢了新的道路。“電波”美學在韓真、周莉亞執導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中,再度得到了體現。面對宏大的歷史題材,韓真道出了創作心聲:“在這個巨大的、浩瀚的歷史面前,我們要抓出非常微觀的細節,用最熾熱的語言,把這麼多年的抗爭説出來。”在一個個精彩節目的基礎上,她們疊加了“戲劇”載體,讓歷史人物形成完整的情感閉環,使整場晚會一氣呵成,成就一部完整的情景史詩劇。

深秋的上海,美琪大戲院的燈光為穿越時空的“紅色電波”點亮。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迎來第800場演出之際,總編導韓真、周莉亞重回夢開始的地方。這對被譽為“舞壇雙子星”的搭檔,以令人驚嘆的默契完成了一次次“破壁”創新——打破舞劇不善敘事的窠臼,讓諜戰故事在肢體語言中綻放;打破紅色題材的創作定式,讓主旋律作品煥發時代新韻;更打破劇場藝術的邊界,讓舞劇成為席捲全國的文化現象。

今夜,當《電波》第800次發送,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部舞劇的里程碑,更是一種新美學力量的生動彰顯。它早已超越舞&,化作時代的文化印記,在每一個觀眾心中種下信念的種子,生生不息。“在任何時代,愛與信念都是藝術創作永恒的主題。”韓真、周莉亞認為,當愛與信念承載着歷史,包含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過往與發展歷程時,它就成為了民族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電波》就是翻開民族記憶的珍貴一頁,劇中每個人物都值得我們肅然起敬。”

破局

“有些時刻,並非我們主動選擇題材,而是在某一瞬間,題材似乎選擇了我們,這是長期積累後的靈光閃現。”周莉亞説。

時光倒回2018年12月,當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首次試演時,誰也沒有預料到,這道“紅色電波”將在未來的歲月裏響徹中國舞&。“當時,我們面臨着舞劇選題從《蘆花女》改為紅色題材的重大轉變,經歷了一個從內心掙扎到逐步接納的過程。”韓真説,“接受既定事實後,我們發現題材本身仍具有選擇空間。在上海,主創們走訪了許多地方,包括多個革命紀念館和會址。當你真正從精神層面走進這段歷史,就能從中找到自己想要創作的內容。”

在一次創作會議中,有人突然談到“《電波》是上海的”這一信息,團隊靈光乍現。“大家眼前為之一亮,從最初的猶豫轉變為興奮與堅定,進而産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周莉亞補充説。然而,擺在“雙子星”面前的難題是,破解舞蹈界“長於抒情,拙於敘事”的固有困境,用純粹的肢體語言講述一個情節複雜、懸念迭起的諜戰故事。“舞劇不可能複製電影的線性結構,但舞&空間可以幫你説話。”面對中國舞劇史上“從無到有”的難題,周莉亞的這句話點亮了創作的航向。

在排練廳裏,一場舞劇敘事的革新悄然開啟。韓真和周莉亞創造性地將電影蒙太奇思維引入舞&,探索獨特的“舞&蒙太奇”。裁縫店場景中,她們採用極具代表性的“倒帶式回放”,讓演員的動作如影像倒流般帶領觀眾回到事件起點,從另一個視角揭示真相。但這僅是開始,一系列突破常規的手法被引入舞&:四組雙人舞同時在&上展開,將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歷程,呈現在一個舞&空間,創造了其他藝術形式難以企及的敘事密度。

在今年9月3日的文藝晚會《正義必勝》中,韓真、周莉亞運用了這種舞&敘事方式,廣大觀眾反響熱烈。據統計,《正義必勝》全國電視大屏直播收視達1.18億戶次,實時收視達3億人次,平均每個收視終端觀看53分鐘,網絡視聽&&直播收視逾7.92億人次。她們不是在簡單地復述歷史,而是通過創新呈現,在尋找歷史與當下的情感連接點。“節目結束後,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顫顫巍巍地向我走來,連聲説好。”韓真説,“在我們的作品中,《電波》和《正義必勝》與各年齡層觀眾都達成了深度的情感鏈結。”

淬煉

“舞&上呈現的並非客觀世界,而是我們內心生成的那張舊照片,這正體現了創作的獨特性。”韓真説。

清晨的弄堂裏,幾位女子搬着小板凳坐在晨光中,手持蒲扇輕輕搖曳。這段《漁光曲》(春晚版更名為《晨光曲》)已成為深入人心的文化意象。看似簡單的畫面,背後是韓真和周莉亞對藝術極致的追求。

為了捕捉地道的上海韻味,她們深入街巷采風。韓真至今記得那個觸動她的場景:“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在弄堂裏洗帶魚,她不急不慢、精細嫻熟地忙着手裏的活計。”這個瞬間讓她們找到了上海氣質的內核——在跼踀中保持的從容與體面。帶着這樣的感悟,排練廳裏開始了漫長的打磨。演員們長時間坐在小板凳上,體驗乘涼、挑米、生火等日常動作,所有行為語言僅靠一把蒲扇完成。“漸漸地我們發現,這段舞段不是靠‘跳’和‘美’來支撐的,而是真實生活裏的‘煙火氣’。”韓真如是説。這種對生活本真的追求,讓《漁光曲》超越了單純的舞蹈表演,成為一幅流動的生活畫卷。

從生活深處淬煉美學的能力,一直貫穿於“雙子星”的創作中。“在《電波》創作過程中,我們深入城市肌理,感受城市的人文溫度。這些從采風中獲得的細節,都賦予了作品深刻的內涵。”周莉亞介紹説,比如舞美設計的靈感來源於里弄老建築上雨水的痕跡,這些痕跡最終呈現在舞&的屏風板面上,劇中的雨景舞段也源於此。“我們與紀念館館長交流時,聽到李白烈士被捕後對妻子説‘天快亮了’的故事,被這個細節深深打動了。因此,在雨夜黑傘舞的段中,當傘面壓下時,我們設計了主角抬頭仰望的動作,象徵着他們心中信仰的光芒。當創作者心中擁有飽滿的故事時,這些意象才找到了堅實的落腳點。”

跟自己較勁、對藝術較真,是“雙子星”最基本的創作態度。在她們的帶動下,整個團隊對舞&&學的細節越發執着:服裝師跑遍各地尋找最接近老派旗袍質感的布料;化粧師收集數百張老照片捕捉時代神韻;就連蒲扇的材質形狀都反復推敲……“雙子星”的較真,在外人眼中成了一種“作”,她們甚至被戲稱為舞蹈圈“最作女編導”。“曾有一位觀眾告訴我,在他看過的舞劇中,《電波》是唯一一部所有創作環節無一掉隊的作品。”韓真説,“我相信,正是因為每一個環節,大家都在裉節兒上‘作’那麼一把,才有了《電波》最終的呈現。”

共情

“引導演員入戲沒有捷徑,大家需要的是真正的感同身受。關鍵在於創作者自身要先相信,演員才會相信;創作者保持真摯,演員自然也會真摯。”韓真説。

在追求敘事創新、舞&&學的同時,韓真、周莉亞從未忘記對人物內心的深度挖掘。采風過程中,李白烈士與妻子的兩張結婚照觸動了所有人——一張為工作所拍,一張是真情見證。“30多歲的年紀,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他卻已經定格。”這份共情,讓舞&上的“李俠”會痛苦會不捨,讓“蘭芬”在沉穩內斂下流露出對平凡生活的渴望。正如韓真所説:“從電影到舞劇,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表達,但精神內核是相通的。”

在人物塑造上,“雙子星”特別注重展現英雄的“人性”一面。舞&上的“李俠”不僅有堅定意志,也會流露對平凡生活的渴望;“蘭芬”不僅是可靠的地下工作者,也會表現出本能的恐懼。正如韓真所説:“我們想讓觀眾知道,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因為有信仰,所以做出了不平凡的事。”這種基於人性的角色塑造,讓革命先烈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容易引起當代觀眾的共鳴。

在《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排練廳裏,常常能看到韓真、周莉亞與演員們圍坐在一起,為一個眼神的角度、一個轉身的節奏反復推敲。“蘭芬是站在李俠身後的女人。”周莉亞這樣定義這個角色。為了演好內斂的地下工作者,性格外向的朱潔靜必須學會“掩蓋鋒芒,藏在李俠身後”。這種對角色的精準定位和嚴格要求,體現了她們對藝術創作的嚴謹態度。

在排練訣別戲時,她們沒有設計華麗套路,而是讓王佳俊和朱潔靜額頭相抵、肩膀相靠,在低沉音樂中體會生離死別。這種基於內心體驗的表演方法,讓角色的情感流露更加真實動人。共情的力量如此深刻,在《電波》巡演過程中,不斷有青年演員遞交入黨申請書。當演員們在舞&上一次次走進英雄的精神世界,革命先烈的信仰也悄然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超越

“創作就像在無盡的隧道裏,有時看不到方向,也看不到前進的那束光。瀕臨絕望的時刻,需要更大的勇氣和信念,支撐你不斷前進、不斷突破。但正是這種對未知的探索,讓我們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廣。”周莉亞説。

今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將在美琪大戲院迎來第800場演出。從2018年首演至今,這部舞劇走遍全國數十個城市,創造了中國舞劇的演出奇蹟。然而,在鮮花與掌聲背後,韓真和周莉亞始終保持着清醒。

“《電波》像是我們創作經驗積累的一個爆發點。這部作品在關鍵節點上獲得了觀眾的積極反饋,幫助我們建立了創作信心。同時,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也收穫良多,這些經驗讓後續創作《只此青綠》《咏春》等作品時,更有勇氣突破自我。”韓真、周莉亞如是説。在她們看來,創作需要“慢下來”的修行,要守住內心,讓每一部作品在時光淬煉中綻放獨特光彩。正是這份堅守,讓她們用新美學破壁舞&,“讓更多的觀眾走進來,愛上我們優秀的中國舞劇”。

“《電波》成功後,我們有意避開同類題材。事實上,之後有很多諜戰題材找過我們,包括各種小説、電視劇、電影改編作品,但我們都婉拒了。因為題材重復容易導致創作重復。”周莉亞道出了成功後的心境,“可能大家認為我們的作品得到了認可,之後再做起來應該更得心應手。但其實我會更加小心翼翼,因為想突破,想要‘不一樣’。”這種自我挑戰的意識,讓她們在每一場演出後都會反復推敲,尋找可以改進的細節。

隨着創作經驗的積累,她們開始以更宏觀的視角看待作品創作。從最初僅憑創作衝動完成作品,到如今對創作有了更成熟的認知,思考也更加全面。“每一部作品都在為後續創作探索道路——因為《杜甫》積累的創作經驗,讓我們敢於在《只此青綠》中嘗試大寫意風格;《赳赳大秦》首次實現了舞蹈與戲劇在舞&上的深度融合,為後來創作《正義必勝》奠定了基礎。”韓真也坦言,“每一次創作都要從地基開始,但是觀眾的期望值可能已經到五樓了。所以這是一個越來越不輕鬆、壓力越來越大的過程。”

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韓真和周莉亞不斷突破邊界。“對於未來的規劃,我更關注的是創作衝動本身,而非特定的舞&類型。”韓真、周莉亞&&,“作為創作者,我們很慶幸自己始終保持着活躍的思維狀態,看到某個故事、某個人物或某個主題時,仍會産生強烈的創作慾望,渴望將其搬上舞&。相信這份創作的活躍度是保持藝術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匯報記者 宣晶 實習生 祝子楊)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