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安徽宿州。一場以“宿見標杆,儲啟新程”為主題的宿州熔鹽儲能及新型煤電技術交流會在這裡隆重舉行。本次會議依託全國最大“火電+熔鹽”儲熱項目——宿州1000兆瓦時熔鹽儲能耦合煤電靈活性改造工程的成功實踐,全面展示了東方鍋爐在熔鹽儲能、煤電靈活性提升及綠色低碳轉型領域的創新成果,標誌着我國煤電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背景下,邁出了向“靈活、高效、低碳”轉型的關鍵一步。
當前,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已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的核心戰略。隨着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電力系統對靈活性調節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作為傳統電力系統的“壓艙石”,煤電正面臨從“主力電源”向“調節性、保障性電源”轉變的歷史性任務。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煤電的低碳化、靈活化、智能化升級,成為行業亟待破解的課題。
在此背景下,國能安徽宿州熱電1000兆瓦時“火電+熔鹽”儲熱項目應運而生。該項目於2025年8月30日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成為全國單體容量最大、技術集成度最高的熔鹽儲能耦合煤電項目。項目採用東方鍋爐自主研發設計的熔鹽儲熱系統成套核心設備,包括抽汽儲熱換熱器、熔鹽儲罐、蒸汽發生器等,實現了高溫熔鹽在300℃至565℃區間內的高效儲釋熱循環,增強了機組“頂尖峰、壓低谷”時段的供熱能力,極大釋放了火電機組的靈活性與電網的新能源消納空間。運行數據顯示,系統響應速度快、調節精度高、能量轉換效率優異,充分驗證了“火電+儲能”技術路徑的可行性與先進性。
這一項目的成功投運,不僅為全球煤電靈活性改造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標杆樣板,更在技術層面實現了多項突破。東方鍋爐通過深度耦合熔鹽儲能系統與燃煤機組,實現了“熱-電解耦”:在電力需求低谷時,將機組抽汽熱量儲存於熔鹽中,降低發電出力;在高峰時段,釋放熔鹽熱量補燃發電或供熱,顯著提升機組調峰能力。據測算,機組調峰能力雙向提升20%,大幅提升機組靈活性。每年可消納1.28億千瓦時新能源、減碳8.5萬噸,同時將原有供熱能力提升至173%,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更為深遠的是,該項目標誌着“新一代煤電”技術體系的實質性落地。東方鍋爐以熔鹽儲能為核心,構建了“煤電+儲能”“光煤互補”“智慧運行”三位一體的技術方案。在“光煤互補”模式下,熔鹽儲能系統可平滑光伏出力波動,實現風光資源與煤電的協同優化調度,提升系統整體消納能力。同時,依託數字化&&,實現儲能系統與機組運行的智能協同控制,推動煤電向“源網荷儲一體化”方向演進。
在本次技術交流會上,東方鍋爐系統發布了熔鹽儲能整體解決方案,並展示了在先進光熱發電及光煤耦合技術、新一代煤電鍋爐技術等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發進展。來自電力企業、科研院所及行業協會的百餘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煤電轉型的技術路徑。會議不僅搭建了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更推動了企業合作與産業鏈協同,為熔鹽儲能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宿州項目的成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東方鍋爐正以熔鹽儲能為支點,撬動整個煤電系統的綠色變革。未來,東方鍋爐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儲能+”技術在更多電廠落地,並持續拓展熔鹽儲能的應用場景,助力構建安全、高效、低碳的新型電力系統。
從“燃煤發電”到“儲熱調峰”,從“高碳依賴”到“綠色轉型”,宿州項目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傳統能源企業在新時代的擔當與創新。在“雙碳”目標引領下,以東方鍋爐為代表的能源裝備企業正以技術革新為引擎,推動煤電機組從“主體電源”向“調節性電源+低碳支撐節點”躍遷,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