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孟芳兵:鑄魂固本 數字賦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1 08:42:46
來源:新華網

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孟芳兵:鑄魂固本 數字賦能

字體: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近日,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孟芳兵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學校將“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強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黨委重點工程,圍繞教育家精神的六個維度創新實施舉措,持續提升教師隊伍建設質量。在落實教育數字化戰略實踐中,學校主動識變、求變、應變,深入推進以人事制度為牽引的人技結合綜合改革,通過數字賦能推動教師隊伍建設精準化、精確化、智能化。

問題: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出了新要求,學校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孟芳兵:學校將“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強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黨委重點工程,並列為學校層面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制定弘揚教育家精神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實施方案,構建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15312”工作體系,把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引、育、留、用”全過程,圍繞教育家精神的六個維度創新實施舉措,持續提升教師隊伍建設質量。

一是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認真執行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常態化組織教師參加革命傳統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國情社情考察等活動,加強對青年教師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堅定廣大教師“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學校成功入選教育部首批教師“領航工作站”建設試點高校。

二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建立涵蓋師德教育、宣傳、考核、監督、激勵和懲處的制度體系與工作體系,實施師德固本“八個一行動”,建設“師道大講堂”“師德講壇”校院兩級師德教育&&,陶冶廣大教師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

三是搭建成長發展&&。實施“黨委抓課堂”工程,成立“武漢理工—新華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門課程課堂教學,培育打造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同時建立“四定”分析服務系統、教師畫像系統和崗位任務“紅綠燈”預警模型,精準服務教師成長發展,培育廣大教師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四是提供創新實踐機會。鼓勵教師參與調查研究、學習考察、挂職鍛煉等實踐活動,每年選派教師赴大型企事業單位進行一年以上實踐能力鍛煉,依託國家級知識産權示範高校優勢和技術轉化基地,支持教師創新創業,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養成廣大教師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

五是營造濃厚文化氛圍。開設“弘揚教育家精神”專欄,廣泛宣傳學校改革發展中涌現的教師典型,制定《武漢理工大學教師本科育人工作量實施方案(試行)》,舉辦教師節表彰大會、師道傳承儀式、新教師宣誓儀式、“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會等活動,涵養廣大教師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

六是提升國際影響。召開國際化高質量發展大會,構建“4310”國際化工作機制,制定教師海外研修訪學支持計劃,幫助教師拓寬國際視野、增強全球競爭力;深挖學校積極融入實業報國、工業強國、科教興國的校史,凝練並弘揚“武漢理工精神”,樹立廣大教師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問題:當前,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對教育變革産生廣泛影響。在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學校主要推出了哪些舉措?

孟芳兵:在落實教育數字化戰略實踐中,學校主動識變、求變、應變,堅持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為引領,圍繞“黨建引領、數據驅動、協同共享、提質增效”總體方針,深入推進以人事制度為牽引的人技結合綜合改革,通過數字賦能推動教師隊伍建設精準化、精確化、智能化。

一是數字畫像,推動實現教師評價精準化。搭建師德工作&&,將培育高尚師德作為黨委工程,用好校院兩級師德教育&&,建立全周期“五結合”師德教育模式,健全榮譽體系,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加強各環節師德審核把關,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搭建能力監測&&,構建AI教師能力畫像,依託大數據從多維度精準評價教師能力,描繪成長軌跡,展現優勢潛力,激發內生動力;搭建科研賦能&&,基於科研大模型與人工智能技術,提供面向有組織科研的輔助決策服務和面向科研人員的論文撰寫、項目選題與科研方向個性化推薦服務。

二是數字定位,推動實現人才引育精確化。堅持黨管人才,實施“人才工作重點舉措十四條”及“15551”人才工程,構建數字化崗位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科團隊結構與成果,精準匹配引進人才和崗位需求;建設“學科—崗位”配置系統,以數字賦能實現學科規劃、任務、崗位設置及資源配置動態統一,解決人才學科歸屬及成果匹配問題;依託大數據建立人才綜合評價模型,從五個一級維度開展評價,引入AI模型優化評審機制,打造“青年人才揚帆計劃”等&&,推動人才“引育留用”提質增效,形成良好人才生態。

三是數字提質,推動實現教育教學智能化。建立智慧教室示範區和教學數據分析&&,促進實體空間和線上&&“雙空間”的有機融合,助力師生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融合應用場景;建設未來學習中心,搭建數字孿生場景,推動“教”與“學”深度互動,實現從全産業鏈大局管控到關鍵節點工藝規劃的多維創新能力培養;開展教師數字素養培訓,組織舉辦AI賦能教育教學培訓、教職工AI應用創意大賽,鼓勵教師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入教學實踐,推動課程體系重構與育人模式革新。

問題: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教育家精神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孟芳兵: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育家精神為打造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提供行動指引,為實現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提供精神動力。

在價值引領方面。教育家精神以堅定的理想信念錨定育人方向,引領廣大教師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將立德樹人貫穿教育事業全過程,確保教育發展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在教育實踐方面。教育家精神蘊含的開拓創新精神,鼓勵教師投身教育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創新,推動素質教育深化、産教融合升級、拔尖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等關鍵領域改革,以問題導向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核心課題,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在評價改革方面。教育家精神激勵高校和教師積極應對教育數字化轉型,不斷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創新人事管理服務,為教師隊伍松綁減負,激發教師隊伍創新活力。

在文化傳承方面。教育家精神彰顯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融入教育體系,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意識,又以開放視野吸納世界先進教育理念,構建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水準的教育範式,為教育強國建設賦予深厚的文化自信與包容品格。

武漢理工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國家隊,將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部署安排,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貫穿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不斷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武漢理工智慧和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