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亦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在深入貫徹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科學謀劃“十五五”發展藍圖的關鍵時期,健康中國建設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其意義愈發凸顯。為了更好地探討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新華網推出高端訪談節目《對話健康中國》,立足國家戰略高度,緊扣“健康優先”發展理念,深度聚焦在推行健康中國建設中的實踐探索。同時,通過匯聚政産學研醫多方智慧,凝聚社會共識,為健康中國行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與決策參考,助力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願景,彰顯國家戰略下健康中國建設的時代價值與全球意義。
2015年,“健康中國”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新高度。
截至2025年,“健康中國”戰略已穩步推進十年,“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也從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逐步滲透到醫療衞生事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為回顧“健康中國”戰略十年來的實踐成果,展望未來發展方向,新華網特邀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余祖江,圍繞“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成效、面臨的挑戰及未來規劃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余祖江
以全周期健康回應群眾多元健康需求
“20年前,醫院的核心要務是‘治好病’,但現在,健康管理已延伸到生命全周期的每一個維度。”余祖江精準概括了醫院十年間最核心的轉變。從臨床醫生到醫院管理者,他親歷了醫療理念從“聚焦疾病治療”到“覆蓋全周期健康”的演進,而這一轉變始終與經濟發展、群眾需求同頻共振。
在余祖江看來,新時代的健康早已超越“無病”的單一維度。“它既包括體格健康,也涵蓋身心健康,甚至離不開社會和諧的大環境。”這種“大健康”理念,已深度融入醫院的戰略定位與日常管理。醫院不再將“治好病、讓患者快速出院”作為唯一目標,而是構建起覆蓋從出生到老年的全周期健康管理體系,將健康服務延伸至疾病預防、診療康復、慢病管理等各個環節,讓“全生命周期健康”演變為具體行動。
這一理念轉型也推動了學科建設的重構。作為百年老院,鄭大一附院早已成為疑難重症的救治高地。近年來,醫院在學科布局上更趨多元,不僅持續做強疑難危重症救治,更將特色病、罕見病納入重點發展方向。“大醫院既要啃下疑難雜症的‘硬骨頭’,也要回應群眾的每一份健康需求。”余祖江&&,這種學科布局的調整,正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理念最直接的體現。
創新服務模式,破解基層就醫難題
理念的落地,離不開服務模式的革新。在余祖江看來,要真正踐行“人民健康為中心”,必須走出醫院圍墻,深入基層摸清群眾需求。他介紹,為此,鄭大一附院構建了“五級聯動”的服務體系,將優勢醫療資源從醫院下沉至市、縣、鄉、村,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深入基層不是走過場,而是要真正聽到群眾的聲音。”余祖江介紹,醫院組織知名專家開展“專家故鄉行”,深入一線了解群眾健康痛點,再反向推動學科建設與服務優化。在醫聯體建設上,醫院以優勢學科為紐帶,與省內外多家基層醫院建立合作,僅肝病專業就已聯動眾多縣級、市級醫院,形成“以強帶弱、以普遍帶特殊”的醫療協作格局。
互聯網技術的賦能,讓服務網絡更具穿透力。鄭大一附院將互聯網醫院的“無形資産”延伸至各個角落,群眾通過手機就能隨時&&專家諮詢病情,打破了時空壁壘。“原來群眾覺得大醫院遠在&&之外,現在通過線上線下聯動,鄭大一附院就‘在他們面前’。”余祖江説,這種聯動不僅讓醫療服務更便捷,更讓群眾從“被動治病”轉變為“主動管理健康”,成為健康群體的一份子。
關懷無止境,將人文理念融入每一個服務細節
在醫療改革向深水區推進的背景下,公立醫院既要落實藥品零加成、DRG/DIP支付改革等控費政策,又要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此,鄭大一附院通過思維轉變、精細管理與技術賦能,找到了平衡之道。
“醫生要走出‘廟堂’,管理者要精打細算,治療要精準高效。”余祖江將醫院的應對策略總結為三點:一是推動醫生深入基層,讓治療方案更精準、更貼合群眾需求;二是推行精細化管理,從一滴水、一度電做起降本增效;三是強化學科特色化、專科化建設,同時擁抱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診療效率。
醫學有局限,但關懷無止境,人文關懷是醫療服務的溫度所在。余祖江介紹,醫院將人文理念融入每一個服務細節:門診隨時可取用的輪椅、為老年人設立的愛心服務站、防止兒童走失的專人陪護、一站式服務窗口,還有醫護人員“端一杯熱水、説一句溫暖的話、做一件貼心的事”的“三個溫暖”實踐,“許多醫生會主動將微信、電話留給患者,讓群眾在節假日、深夜也能獲得專業諮詢,讓患者感覺“健康守護神”就在身邊。”
此外,為提升醫生職業獲得感,余祖江介紹,醫院構建了分類分層的人才培養體系,將人才分為臨床技術型、臨床科研型、專職科研型、管理型等類別,並按不同職業發展階段設計個性化成長通道,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清晰的奮斗方向。此外,醫院推出“十年千人計劃”,每年選派100名優秀人才外出學習,同時醫院也尊重醫護人員的多元職業志向,為希望在臨床深耕的員工,規劃前往知名醫院的進修路徑,確保各類人才都能獲得發展支持。“只有醫生的心是熱的,才能給患者帶去溫暖。”余祖江説。
聚焦老齡化與慢病管理,踐行健康中國使命
面對人口老齡化加速的社會趨勢,鄭大一附院已將老年醫學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醫院將原來僅1-2個科室的老年學科,擴展為包含心腦血管、精神心理、健康養護等多個亞專業的8-10個學科,形成覆蓋老年健康全需求的學科體系。同時,醫院與社區深度聯動,醫生定期下沉社區開展健康講座、科普宣傳,指導老年人科學養生,構建起“醫院-社區”一體化的老年健康管理網絡。
“四大慢病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點攻克領域。”余祖江&&,未來5-10年,醫院將聚焦腫瘤、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等慢病,組建專門的科研團隊與診療團隊,深耕互聯網技術與AI智能在慢病管理中的應用。目前,醫院正全力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神經疾病中心,打造長期穩定的特色重點學科,築牢河南省疑難危重疾病救治的“最後一公里”。
這種布局已超出地域局限。鄭大一附院不僅聯動河南省內基層醫院,更與新疆、四川等地建立醫療協作,將健康服務網絡延伸至全國,成為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節點。“健康中國不是一句空話,要讓老百姓摸得着、感受得到。”余祖江説,醫院要做的,就是讓每個群體都不被落下,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群眾。
“鄭大一附院會永遠向前,不會辜負中原人民的期望。我們將通過每個人的努力,用五年、十年時間,力爭走在中國之巔、世界之巔,與政府、群眾攜手共進,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余祖江&&。
在“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道路上,這家百年老院正以星星之火匯聚成炬,照亮健康中原、健康中國的前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