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現場。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11月7日至9日,由中國倫理學會地方高校德育專業委員會、武漢商學院、江漢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倫理學會地方高校德育專業委員會2025年年會暨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商學院舉辦。

武漢商學院副校長羅雙燕致辭。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武漢商學院副校長羅雙燕致歡迎辭,他圍繞會議價值、思政課教育本質與學校實踐展開系統闡述,指出本次會議為共話思政教學改革、共繪立德樹人“同心圓”搭建交流&&,期待與會人員充分研討、凝聚共識,共同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發展。

中國倫理學會執行秘書長王海濱致辭。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中國倫理學會執行秘書長王海濱致辭時,圍繞新時代德育與思政教育發展展開深度闡釋,系統介紹了中國倫理學會的發展定位、學術使命與實踐擔當,為與會者搭建起對接全國倫理學術資源、深化德育與思政教育研究的溝通橋梁。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袁超越致辭。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袁超越致辭時,圍繞思政教育的戰略定位與實踐路徑展開,並&&期待凝聚多方智慧,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融合路徑,為新時代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江漢大學副校長李衛東致辭。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江漢大學副校長李衛東致辭時&&,學校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不斷優化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完善學校育人體制機制。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仝華教授作主旨報告。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仝華以“從2025年我國發表的三部白皮書中汲取增強思政課引領力的寶貴資源”為題,&&白皮書作為思政課與社會實際結合的優質素材,有助於增強思政課對學生的引領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嶺峻作主旨報告。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嶺峻以“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的實踐難點及突破思路”為題,結合思政教育發展需求,從機制構建等方面提出突破思路,為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提供實踐參考。

開封職業學院副校長馬紀崗作主旨報告。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開封職業學院副校長馬紀崗以“‘大思政課’視域下社會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的開職探索”為題,提出社會資源轉化是破解思政教學素材單一的關鍵,並&&將持續深化資源轉化模式創新,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厚植思想沃土。

江漢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范雄飛作主旨報告。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江漢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范雄飛以“植根英雄城市涵育時代新人—地方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本土化實踐與模式創新”為題,提出地方高校應深挖本土紅色基因與時代內涵,通過創新“大思政課”實踐路徑,將城市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

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篤武作主旨報告。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篤武以“‘多載體分層次立體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題作主旨報告,他提出通過整合多元教學載體、精準匹配學生需求,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助力提升思政教育針對性與實效性。

惠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羅澤榮作主旨報告。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惠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羅澤榮以“本土紅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為題作主旨報告,他指出本土紅色文化蘊含深厚的育人價值,融入大思政課需精準挖掘其內涵,搭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引導學生在文化滋養中堅定理想信念。

武漢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宗勁作主旨報告。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武漢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宗勁以“‘開學第一課’的價值引領及實踐探索”為題作主旨報告,他&&,“開學第一課”是思政教育的關鍵起點,應聚焦時代脈搏與學生關切,以多元形式實現價值引領,為學生成長築牢思想根基。

新華網“學術中國”原創收錄服務。
現場新華網“學術中國”&&團隊受邀參會,&&涵蓋學術傳播、成果展示、專利轉化、思政教育創新等服務,能為專家學者提供全方位支持;通過整合海量學術資源,將前沿理論研究與思政教育實踐案例深度融合,有效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為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項久雨作總結發言。圖片來源:武漢商學院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項久雨,倡議專家學者共研思政課“聚魂育人”理論與實踐創新,探索有效育人路徑,書寫高校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高校智慧、彰顯學術擔當。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趙增彥,江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蘭、教授朱春燕,武漢城市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彭國平、長沙學院教授喻文德等出席會議。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西北師範大學、江蘇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山東第二醫科大學、瀋陽大學、惠州學院、湖北師範大學、江漢大學等20余所高校的15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思政課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參加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