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亦是廣大人民群眾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為了更好地探討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新華網推出高端訪談節目《對話健康中國》,立足國家戰略高度,緊扣“健康優先”發展理念,深度聚焦在推行健康中國建設中的實踐探索。同時,通過匯聚政産學研醫多方智慧,凝聚社會共識,為健康中國行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與決策參考,助力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願景,彰顯國家戰略下健康中國建設的時代價值與全球意義。
當前,科技創新與醫療服務的深度融合正面臨關鍵機遇與挑戰。新質生産力如何精準布局以匹配臨床需求?跨學科融合如何打破傳統壁壘以催生創新成果?創新機制如何完善以保障科研成果轉化?研究型醫院如何平衡科研創新與臨床服務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新華網特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院長胡俊波,就“科技創新與醫療服務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展開深度對話。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院長胡俊波
醫療創新以臨床為導向,驅動新質生産力與學科深度融合
自《“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頂層設計落地,到《“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持續深化,國家十年間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在醫療領域的戰略支撐地位。從 AI 輔助診斷縮短診療周期,到 5G 遠程醫療打破地域限制,再到智慧服務重構就醫流程,醫療科技創新已從單點突破邁向體系性變革,成為推動醫療服務提質增效的核心引擎。
談及過去十年醫療創新對提質增效的作用,胡俊波指出,科技創新從三個維度重塑了醫療服務:其一,腦機接口、手術機器人、AI等新技術突破臨床難題,讓複雜病症診療有了新方案;其二,互聯網醫院、多院區協同系統等數智化&&優化服務流程,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路”;其三,血管衰老管理、疾病篩查試劑盒等預防性創新,推動醫療模式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型。
作為華中地區醫療創新的標杆,同濟醫院的實踐成果頗具代表性:陳孝平院士世界首創陳氏胰腸吻合術,破解世界醫學難題;馬丁院士團隊研發的HPV整合檢測試劑盒,成為全球首個相關體外診斷産品並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心血管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將爆發性心肌炎死亡率從50%以上降至5%以內並提供“中國指南”;神經內科唐洲平教授團隊創新性地融合腦電(EEG)與近紅外(fNIRS)技術,構建的非侵入式、多模態系統將腦出血後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運動想象分類準確率提升至74.72%,並開設華中首個腦機接口門診與研究型病房;神經外科完成華中地區首例侵入式腦機接口手術,患者已能自主“拿”杯飲水;胃腸外科團隊發現調控胃腸運動的核心腦區及神經環路,研發出智能超聲無創腦機便秘治療系統;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研發的“心肌旋切系統”,將肥厚性心肌病手術費用降低30%。
學科融合是醫療科技創新的關鍵突破口。胡俊波介紹,同濟醫院以創建國家醫學中心為契機,構建了“4+4+N”科技攻關體系:第一個“4”是院士領銜的四大研究院(科創院、醫工交叉研究院、數智研究院、臨床轉化研究院),為跨學科研究提供&&支撐;第二個“4”是聚焦外科、醫工學、重大傳染病、兒童疾病四大核心學科方向,明確創新重點;“N”則是圍繞臨床痛點凝練的N個攻關項目。此外,醫院將腦機接口確立為核心戰略,成立第五個研究院——腦機接口研究院,進一步強化特色領域創新優勢。
為保障學科融合落地,醫院搭建了覆蓋“基礎—臨床—轉化”的全鏈條支撐體系,&&《關於全面加強科技和人才工作的二十條激勵措施》《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揭榜挂帥”實施辦法》等激勵政策,從制度層面打消科研人員的創新顧慮,激發突破難題的決心與信心。
從攻克臨床難題到布局新質生産力,從打破學科壁壘到完善創新機制,同濟醫院的實踐為醫療科技創新提供了“臨床導向、公益底色、制度保障”的清晰路徑。正如胡俊波所言,醫療創新的最終目標,始終是讓技術服務於人,讓“健康中國”的藍圖照進每一位群眾的生活。
分層施策育人才,多舉破障促成果轉化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持續推進的背景下,醫療科技創新的核心競爭力愈發體現於“人才”與“成果”兩大維度,如何留住核心人才、産出高質量創新成果,又如何打破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壁壘,成為行業共同探索的課題。同濟醫院在這一領域的實踐,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有益參考。
針對“人才留得住與成果出得來”的核心訴求,胡俊波&&,同濟醫院以“引、育、用、留”為抓手,通過機制創新、政策支持、資金投入與環境營造,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這一思路的成效已逐步顯現:在院黨委“全院一盤棋”協同模式下,2024-2025年,醫院國家級人才呈爆發式增長,新增領軍人才10人、青年人才9人,為創新成果産出築牢人才根基。
人才工作的推進,離不開頂層設計支撐。胡俊波強調,醫院始終以“黨管人才”為核心原則,將人才工作列為院黨委“一號工程”。“我們形成了書記、院長既‘挂帥’又‘出征’的格局,班子成員全部一對一&&高層次人才,還定期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他解釋道,通過與人才交心談心,醫院能及時掌握其需求,主動協調解決科研創新、成果落地等難點,讓人才安心扎根科研。
為避免人才培養“一刀切”,醫院構建了分層分類的人才梯隊,“針對頂尖人才,着力提升其學術影響力與國際聲譽,通過專屬保障小組提供全方位支持,並積極拓展在國際學術舞&的發展空間;針對領軍與青年拔尖人才,對接各級人才計劃搭建成長&&;針對基礎人才,實施博士後“倍增計劃”,目前在站博士後超200人,去年4人入選國家“博新計劃”,為團隊注入新鮮血液。”胡俊波説。
政策與&&的雙重賦能,是釋放人才創新效能的關鍵。胡俊波提到,醫院會動態調整人才政策:“我們制定頂尖與緊缺人才‘一人一策’,成功引進香港中文大學心血管外科專家萬松教授;建立‘揭榜挂帥’和成果延續資助機制,單個項目最高分年度支持1000萬元。”同時,國家醫學中心、人畜共患傳染病重症診治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建設,讓人才成長與醫院發展同頻共振。
解決人才與機制問題後,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仍需突破。胡俊波坦言,行業普遍面臨缺經費、缺經驗等難題,但作為醫療“國家隊”,醫院主動整合資源破局:“不會因困難裹足不前,而是以社會責任為導向尋找路徑。”
從“黨管人才”築牢根基,到分層培育激活梯隊,再到全鏈條破障推動轉化,同濟醫院的實踐形成了“人才—創新—惠民”的閉環。這不僅讓醫院在醫療科技創新中持續突破,更以“讓技術服務於人”的核心邏輯,為行業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讓“健康中國”的藍圖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創新成果,逐步轉化為群眾可感可知的健康福祉。
以科技創新精準突圍,用公益人文深度鑄魂醫院建設
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挑戰凸顯,疊加“健康中國2030”戰略向縱深推進,醫療行業正站在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協同發展的關鍵節點。如何錨定未來十年創新方向、堅守公益屬性、傳承醫院精神,成為研究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命題。
面對下一個十年的醫療科技發力方向,胡俊波明確,醫院將緊扣科技強國2035年目標,深度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我們會通過牽頭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在傳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治、人口老齡化應對、婦兒健康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新興生物醫用技術等領域重點布局。”他&&,醫院精準把握未來醫學趨勢,針對醫藥領域重點難點,實施傳統、新興及未來産業“三線並進”戰略,構建起由十大創新領域組成的戰略發展矩陣。而在具體突破方向上,將聚焦重大疾病診療革新、前沿生物醫藥技術、高端醫療裝備、智慧醫療新生態等關鍵領域,為在全球醫學科技競爭中搶佔制高點築牢基礎。
在技術創新加速推進的當下,如何避免“為創新而創新”、堅守公益屬性與人文溫度,是研究型醫院必須面對的課題。對此,胡俊波提出以辯證思維激發內生動力的解決方案:“我們始終以解決臨床需求、提升患者福祉為最高準則。”他進一步闡釋,作為公立醫院管理者,要算好“三本大賬”:民生賬,關注社會整體健康效益與成本節約,而非僅看醫院經濟收益;舍得賬,敢於在科研上投入,換取患者更好治療效果與更低負擔;增減賬,增加預防投入以減少後期治療與搶救的巨大花費,用“公益導向”為創新劃定底線。
今年恰逢同濟醫院建院125周年、遷漢70周年,如何讓“格物窮理,同舟共濟”的院訓融入醫療人員血脈,推動其投身創新,成為醫院精神傳承的重要任務。胡俊波指出,125年的發展歷程,賦予醫院“人民至上”的深厚精神底蘊,院訓中“創新窮理、醫患同心”的內涵,正是同濟創新精神的源頭。“從裘法祖院士、夏穗生教授開啟中國器官移植學,到陳孝平院士、馬丁院士等貢獻‘中國方案’,同濟已實現從‘跟跑’到部分領域全球‘領跑’的跨越,創新本就是刻在骨子裏的因子。”
對於當代同濟人而言,傳承院訓精神需以實際舉措營造創新生態。胡俊波介紹,醫院通過賦權賦能,為醫生臨床中的“奇思妙想”提供轉化綠色通道與啟動資金;在職稱評定、績效分配中重點認可創新成果,讓智力價值得到切實回報;同時建立合理的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讓創新者共享紅利,收穫職業成就感與獲得感。這種“精神引領+機制保障”的雙輪驅動,讓“格物窮理”的探索精神與“同舟共濟”的協作理念,成為推動醫療創新的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