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人工智能正以技術破壁之力,推動職業教育從“規模化培養”向“精準化育人”轉型。如何讓AI技術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通過精準學情分析破解人才培養與産業需求脫節難題?
近日,新智AI心理促進&&首席專家、AI心理研究院院長劉吉春對話現代化餐飲食品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餐飲食品係副主任武國棟,探索人工智能在職業教育中的實踐路徑,交流新智AI心理促進&&的育人成效。
武國棟長期深耕産教融合實踐,並率先推動新智AI心理促進&&(以下簡稱“新智AI&&”)在該院校落地,他在談及現代化餐飲食品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時介紹,成立共同體是職業教育改革“一體、兩翼、五重點”中的一項核心任務,其運作模式是整合不同層次院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協同&&,實現人才培養、科技服務與行業需求精準對接,提升職教適應性。他認為:“職業教育的核心是‘為産業育才’,而AI技術讓我們看清了‘産業需要什麼人才’‘學生能成什麼人才’這兩個關鍵問題。”
AI破局産業需求對接難題 驅動專業建設與課程優化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産業需求脫節,是制約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難點。武國棟結合該院實踐經驗指出,AI技術的應用讓産業調研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徹底改變了傳統調研模式的局限性。
“借助AI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我們搭建了全鏈條的調研體系,覆蓋生源端和産業端兩大核心維度。”武國棟補充道,在生源端,可針對中職、高中等不同生源地的學生,調研其對職業教育的認知程度、對課程設置和學制安排的疑問,為後續教學引導提供精準依據;在産業端,幫助聚焦餐飲食品行業上中下游企業,深入了解企業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校企合作的緊密程度,以及在科研服務、技術升級等方面的潛在需求。
武國棟認為,通過AI技術整合數據,可以幫助學校判斷專業建設是否滿足學生、家庭和企業的三方期望,進而推動專業高質量建設,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職業教育正從‘人力密集型’服務轉向‘智能交互式’服務。”武國棟介紹,該學院正在構建人工智能體項目,將科普培訓、技能等級認證等內容轉化為可互動、可擴展的智能培訓系統,實現全時段社會服務。同時,學院持續推進開發“人工智能食品研發模型”,幫助餐飲食品企業快速定位研發方向,降低研發成本。“我們通過清洗和訓練行業數據,為企業提供技術模板和發展水平分析,實現全方位科技服務。”他提到。
新智AI心理健康促進&& 打破傳統模式實現個性成才
“過去教師通過面對面談話了解學生,不僅容易受學生主觀隱藏、興趣波動等因素影響,還難以精準捕捉學生的職業潛力。新智AI心理健康促進&&的應用,幫助我們能從‘身心腦’多維度分析學生,構建完整的能力畫像,實現個性化培養和多樣化成才。”結合新智AI&&實際應用武國棟提到,AI技術正打破傳統育人模式的局限,成為精準育人的核心工具。“學生的興趣有時是波動的、隱藏的,甚至自己都難以察覺。AI技術能捕捉其真實興趣點,並與職業趨勢結合,引導學生把個人興趣轉化為職業動力。”武國棟説。
他強調,職業教育培養不能是打造“技術工具”,而是培育“有思想、能適應、懂專業”的綜合型人才。新智AI&&圍繞思政能力、社會能力、職業能力三個維度,打造學生定制化成長方案。同時,依託新智AI&&生成學生能力雷達圖,直觀呈現優勢與短板,為教師和企業導師提供育人依據。“我們發現有些學生具備管理潛質,經過針對性培養,在實習期就能擔任小組負責人。”武國棟舉例説。
在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過程中,學生在與學院對接相關合作企業學習時,可結合新智AI&&生成學生能力畫像與帶教導師溝通,助力因材施教。“學生不僅不覺得累,反而在實踐中學得更快、成長更全面。”武國棟&&,這種精準對接不僅提升育人效率,也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與發展後勁。
AI搭建職教生態橋梁 引領教育、學生、企業三方共贏
武國棟&&,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為職業教育相關各方創造了顯著價值,構建起“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産業升級”的職業教育新生態,實現了教育、學生與企業的三方共贏。
借助AI精準畫像,學生能夠清晰認知自身優勢與短板,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實現個性化成長與多樣化成才;對學校而言,AI技術助力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改革,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了專業建設的針對性;對企業來説,基於AI分析的人才畫像為其精準用人提供了科學依據。
武國棟&&,人工智能正在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形成良性對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能夠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學生高質量成才,助力企業高質量進步,最終實現整個産業的良性循環。”
新智AI心理促進&&的落地實踐,描繪了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智慧”篇章。未來,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迭代,職業教育將迎來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為産業升級與社會進步注入更強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