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觀念和住院模式下,住院患者通常由家庭成員陪護。 “一人住院,全家奔忙”是許多患者及其家庭的真實寫照。
今年7月,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積極響應國家衞生健康委《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在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副院長黑靜的帶領推動、護理部主任強萬敏的組織下,圍繞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人員配備和服務規範流程等方面,制定了《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免陪照護實施方案》。根據腫瘤患者的病種特點,率先在泌尿腫瘤科、甲狀腺頸部腫瘤科推行“免陪照護”服務。
所謂“無陪護”並不是“無陪伴”,而是由經過規範化培訓的專業護理團隊替代家屬為需要的患者在住院期間提供全程、全面、規範、專業的照護,解決患者的“急難愁盼”。一方面,護理團隊以更密集的關懷、更細緻的觀察、更及時的響應,在生活起居上給予患者支持,將家屬從“手忙腳亂”的陪護中解脫出來,提升患者的就醫安全感,減輕家屬的陪護壓力;另一方面,病房管理水平也實現了飛躍,病房秩序更加安靜有序,病區環境更加溫馨整潔。“免陪照護”成為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優質服務,在醫患間建立起堅實的信任。
“免陪護”病房的“親情”照護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泌尿腫瘤科的走廊裏,陽光透過窗,映出護士們奔走的身影。泌尿腫瘤科的護士們每天的工作節奏都十分緊湊。清晨,她們要逐一核對患者的各項治療和檢查安排;白天,時刻關注患者需求和術後恢復情況,處理各種突發狀況;晚上,還要定時巡視,記錄各項生命體徵、關注患者睡眠狀況。
在這裡,“免陪照護” 穩穩托起每一位患者。86歲的張爺爺(化名)罹患前列腺癌,子女遠在海外,老伴年邁,無力陪同。“我這一把年紀,住院可怎麼辦?”
“老人家剛來時總背着身坐,問一句,好半天答半句。” 護士長回憶起張爺爺入院時的樣子,特意召集護理團隊開了場小型討論會。“我們針對他的情況制定了個性化照護方案。”針對他年齡大,活動不便,需要攙扶的狀況,大家一點點摳細節:“飲食得軟乎好消化,少量多餐”“肢體活動得循序漸進”。
“張爺爺,今天讀段養生新聞?”護理員小王把這些記在筆記本上,每天早上準時推着治療車到床邊與他讀報、聊家常。責任護士則根據張爺爺的消化功能、肌力評估結果、手術方案,並聯合康復治療師制定漸進式肢體鍛煉計劃,護理員在護士指導下嚴格執行並記錄。
漸漸地,老人開始主動説“今天感覺好多了”“這粥熬得真香”,甚至會跟查房的護士念叨兩句窗外的天氣。出院那天,護士長將工整手寫的出院須知交給張爺爺,反復叮囑注意事項。張爺爺緊握護士長的手:“你們比親人還貼心啊,喂藥、訂餐、檢查啥的,比鬧鐘還準,永遠搶在呼叫鈴響之前到床邊。”一旁的老伴有些哽咽:“真是謝謝你們!這免陪護,解了我們老兩口的難!”
溫暖“兵媽媽” 致敬“軍功章”
在同期“免陪照護”模式試點的甲狀腺頸部腫瘤科病房,處處透着貼心與周到——檢查有人統一預約、帶隊前往;生活起居如洗頭、倒水,甚至下午安排熱水洗腳都細緻安排;床頭熱水壺每天兩次更換確保飲用;病房始終乾淨衞生——護士長拿着檢查預約表挨床核對提醒:“三床的CT安排在九點,待會兒小馮會來帶大家過去。”若是遇到行動不便的患者,護理員會提前推來輪椅或板床,細心地幫忙掖好被角。
最引人注目的是病區一進門的白墻,如今已成了一片“感謝墻”。五顏六色的便簽紙上,有的畫着簡筆畫的笑臉,有的寫着娟秀的字跡:“真正做到了讓病人和家屬放心、安心”“護理安全可靠”。
“兒子在部隊保家衛國,我可不能讓他分心。”52歲的蔣阿姨(化名)總是這樣説。她單身多年,兒子是她唯一的親人,也是現役軍人,正執行任務沒法來陪她做甲狀腺手術。住進免陪照護病房時,這位要強的“兵媽媽”嘴上説着“沒事”,可每當跟病友聊起手術風險,夜裏總翻來覆去睡不着。
細心的護士們捕捉到了她的不安,在值班室開了個小會。“蔣阿姨的兒子守護國家,我們來替他照顧好媽媽!” 她們不僅在日常點滴中落實無陪護服務,更主動給予心理撫慰——誰有空就去陪蔣阿姨説説話:“阿姨,手術室環境專業又整潔,主刀醫生經驗豐富,您放寬心。”“您兒子知道您在這兒被照顧得妥妥帖帖,肯定特別踏實。”她們細緻地描繪手術流程,蔣阿姨終於忍不住,用手背抹了抹眼角:“好孩子們,有你們在,我一定能行!”那天夜裏,蔣阿姨睡了個安穩覺。
術後第一日,遵循加速康復外科(ERAS)的理念,護士來到床旁,鼓勵蔣阿姨嘗試第一次下床活動。起初,她面對術後的不適與未知,顯得有些猶豫和緊張,遲遲不敢下床。護士在一旁耐心安撫、細緻講解要領,並穩穩地攙扶住她。最終蔣阿姨在護士的幫助和鼓勵下,成功地邁出了術後首次下床活動的第一步。
免陪護服務的開展,讓衛國守土的軍人少了一分牽掛,更讓默默支撐他們的後方親人多了一份依靠。“每一枚閃亮的軍功章,都凝聚着家人的默默奉獻。守護好軍人的父母親人,讓他們在最需要時獲得溫暖照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向保家衛國者最深沉的致敬。”甲狀腺頸部腫瘤科的護士們每次説起這些軍屬患者,眼神裏都滿是敬意。
免陪護病房的日與夜,用專業守護詮釋着“家人”的模樣,書寫着一個又一個直抵人心的故事——雖無血緣的羈絆,但有以心換心的照護。這用專業和溫情鋪就的服務之路,不僅治愈着身體的疾病,更撫慰着心靈,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