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4日電 近日,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肝膽胰外科中心冷建軍主任團隊完成全球首例蛇形臂單孔機器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該手術是腹部外科領域操作複雜、技術要求極高,公認的難度較大的手術之一,該手術全程應用國産SHURUI單孔手術機器人系統實施。
此例複雜手術的成功完成意義重大,一方面展現了國産高端單孔機器人&&在胰腺外科的技術潛力與臨床價值;另一方面,標誌着冷建軍主任團隊在胰腺外科治療領域取得新突破,同時也填補了此類手術的技術空白,對醫院發展與國産機器人研發進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肝膽胰外科中心主任冷建軍教授
“膽-胰-胃”三重重建 為腹部手術微創化貢獻“首鋼方案”
據悉,該患者為男性,64歲,1個多月前出現皮膚、鞏膜黃染,尿深黃,陶土樣大便等症狀,解放軍總醫院PET/CT顯示膽總管下段高代謝灶伴低位膽道梗阻,行超聲引導下膽管穿刺置管引流術緩解黃疸。半月後入住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肝膽胰外科,經診斷為胰頭癌合併膽道梗阻。
冷建軍主任察看患者病情,分析術前影像檢查,臨床診斷為胰頭癌合併低位膽道梗阻,多項影像綜合分析顯示腫瘤無遠處轉移、無嚴重合併症,且黃疸經引流緩解,肝功能改善。考慮微創性與精準操作並行,適合採用單孔SHURUI蛇形臂機器人系統實施根治性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D術),達到減少創傷、促進術後康復的目的。
眾所周知,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因其手術部位解剖複雜、聯合多器官切除,且需要胰腸、膽腸和胃腸三重消化道重建吻合,歷來被視為腹部手術中技術難度天花板。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大、術後恢復慢,腹腔鏡和多孔機器人手術是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模式。單孔蛇形臂機器人為國産原創,在全球肝膽胰外科領域尚未開展應用。
冷建軍主任實施手術畫面
術前冷建軍主任組織團隊精心規劃手術方案,通力合作,採取患者平臥,頭高腳低略左傾體位。選擇臍部約2.5cm單一切口放置多通道套管,憑藉高超技術與成熟操作手法,順利操控單孔機器人蛇形臂成功完成了此例手術。手術全程歷時7小時,術中幾乎見不到肉眼可見出血,總出血量在100ml以內,術後第二天病人即可下地活動,術後恢復順利,未出現相關併發癥,術後16天順利出院。
此次手術是肝膽胰外科中心在單孔機器人外科手術方面的一次成功探索與實踐,更為我國高難度腹部手術微創化轉型貢獻了“首鋼方案”,也為未來胰腺疾病微創治療開闢了新路徑。
敢為人先,踐行醫者仁心
談及全球首例大膽採用國産蛇形臂單孔機器人的初衷,冷建軍主任告訴記者,目前腹部手術採用腹腔鏡及機器人輔助實施已成為各大醫療中心的常規,是微創外科的普及操作。單孔機器人手術是讓所有手術操作過程以及標本取出都通過這樣一個2.5cm的開口完成,意味着手術微創達到的極致狀態。該機器人擁有獨特的“對偶連續體”蛇形臂結構,能彌補傳統單孔手術在深部空間操作、器械衝突與視野受限方面的技術瓶頸,借助場景轉移和“眼鏡蛇”視角內窺鏡,可精準識別術野結構,如門靜脈、腸係膜上靜脈(SMV)、肝總動脈及胰管走行,實現在微創視野下的多層次解剖、離斷與縫合。
“對胰腺癌患者來講,胰腸吻合操作是最難的,因為胰腺這一器官獨特脆弱的組織結構及較強的消化功能,術後發生胰瘺比例非常高,嚴重的胰瘺可引發腹腔感染甚至腐蝕血管大出血導致死亡。”冷建軍介紹,“為了預防胰腸吻合口瘺的發生,胰腺外科專家設計出多種不同的吻合方式,我們中心採用的是我們自己改良的單層連續縫合胰腺空腸端側吻合模式。自從這種應用這種吻合方式以來,幾乎沒有嚴重胰瘺的發生,而且操作相對簡化,適合腹腔鏡和機器人手術下實施。”
呼籲早診早治,守護人民健康
據悉,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發生於胰頭部,被稱為胰頭癌。由於胰腺器官部位深在,而且胰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在出現不明原因的黃疸或體重減輕時就醫才被發現,所以在臨床上發現較晚。手術是胰腺癌目前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結合輔助化療和其它綜合治療可提高生存期。
冷建軍主任指出,有腫瘤家族遺傳史,特別是有胰腺癌家族史的高齡人群、糖尿病患者、飲酒過多的人群是發生胰腺腫瘤的高危人群。他建議高危人群甚至是40歲以上人群在常規體檢時要加做一個腹部CT檢查項目。“胰腺解剖位置深在,前面有胃腸組織遮蓋,常規超聲很難檢查出胰腺的整體狀態。通過腹部CT檢查,有經驗的醫生能夠發現腫塊陰影,是實現胰腺癌的早發現早治療的有效措施。”
據悉,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微創化是全世界外科界共同追求的目標。冷建軍主任&&,以此次手術為契機,肝膽胰外科中心將會開展更多相關臨床研究和多中心協作,積累循證數據、規範技術路徑、優化培訓體系,不斷推動單孔機器人技術在肝膽胰微創外科的標準化、規範化與高質量發展,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