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山第44窟窟龕塑像,其表情被譽為“東方微笑”。杜曉帆供圖
自上世紀80年代敦煌修復人員參與麥積山石窟搶救性保護以來,麥積山的保護工作越來越強調科學化、規範化。今年,敦煌研究院與復旦大學文化遺産團隊合作制定麥積山文物保護規劃,以文化景觀方法論重估麥積山石窟的價值,全面推動由“搶救性保護”走向“預防性保護”。
麥積崖地處秦嶺余脈,山體如農家積麥,百米崖壁上佈滿大小孔洞,見證了古代工匠攀援崖面、懸空作業的高超技術。上世紀50年代考察時,曾組織附近木匠挾板架梯,借孔樁重現“穿龕架嶺”的登雲絕技。但這種傳統木梯攀援方式,無法滿足大規模公眾開放的需求。上世紀70年代,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了為期8年的岩體加固與棧道建設工程,為公眾近距離觀賞千年遺珍創造了條件。
岩體加固與棧道建成後,麥積山石窟以真實、完整的面貌向世界開放,許多自宋代後長期荒廢的洞窟,數百年後再次迎來人跡。窟龕中的塑像、壁畫、碑記題刻,得以系統整理、臨摹與刊佈,成為考證歷史的重要實物。這些實物遺存展示了5—13世紀間中國的社會變動、南北交流與民族融合、宗教信仰的興替。窟龕中所見的造像、服飾與題記等,為西北社會史、軍事史、民族交融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史料。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型圖錄與研究成果連續發表,使我們對中國石窟寺整體演變與古代社會生活的認知更加全面。
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推動我們以更廣闊的視野重估其普遍價值。天水古稱秦州,地處隴右門戶,連結中原與西域、吐蕃,麥積山本身即為絲路沿線文化交流的産物。
麥積山的自然景觀亦為其價值所繫。秦州有“隴上江南”之稱。退耕還林後,麥積山恢復了歷史上優越的自然風景。每逢雨季煙雲繚繞,古籍“麥積煙雨”之景得以重現。因其位於西秦嶺北緣斷裂帶,歷史上的隋唐大地震曾造成崖壁斷裂,山腳下尚存墜毀的古代窟群遺跡。基於半個多世紀的研究,保護對象已從單一的壁畫、雕塑延伸至賦存山體、景觀環境與地下文物埋藏區的整體保護。2017年麥積山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後,依託世界遺産地管理經驗,持續開展系統考古、編寫考古報告,進一步提煉並闡釋麥積山的多重價值。
麥積山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産,也是周邊村落人們的精神歸屬。山腳麥積村、草灘村有600余戶人家,石窟修葺、棧道修建、交通運營與講解服務長期依賴當地的勞力輸送與人才培養。村民將麥積山石窟視為血脈歸屬與文化驕傲,願意一代代傳承並守護下去。麥積山藝術研究所出版科普讀物並培養“小小講解員”,將遺産守護理念轉化為社區認同與日常實踐。
麥積山的選址、開鑿、修葺與現代保護共同構成了1500餘年的文化史詩。在整體性保護視野下,我們發現締造“麥積煙雨”的濕潤氣候,卻給洞窟滲水治理帶來了難題;良好的山林植被讓鳥類、昆蟲共棲,但也為崖面洞窟造成了生物性病害挑戰。為了留住這一處珍貴的文化遺産,麥積山召喚着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以科學的方法與代際堅守,潛心為國護寶,守護跨越千年的動人微笑。(文/周孟圓 杜曉帆)
(作者單位分別為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11日 第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