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先鋒”?——專訪茅獎作家東西-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02 08:42:02
來源:新華網

何以“先鋒”?——專訪茅獎作家東西

字體: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何以“先鋒”?——專訪茅獎作家東西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初杭

  他本姓田,名代琳,出生於廣西河池天峨縣谷裏屯。後來,他考入師專,走出大山,走上文學之路……

  2023年8月,第11屆茅盾文學獎揭曉,5部獲獎長篇小説中,他的《迴響》在列。

  30年前開始寫小説時,他便以“東西”為筆名,有種打破常規的先鋒意識。先鋒、探索、創新……成為他文學創作的關鍵詞。

  何以“先鋒”?在與記者的對談中,他娓娓道來。

  堅持,終獲“迴響”

  獲得茅獎前,《迴響》已經以影視劇的方式被大眾知曉。它講述了女警冉咚咚既要偵破兇案又要偵破感情謎團,兩條線上的心理較量同時展開,纏繞碰撞,引發“迴響”。

  “《迴響》採用了類型小説推理加嚴肅文學寫心理的技法,希望借類型小説之‘殼’,行純文學之‘實’。”東西透露,從構思到完成,小説用時數年。此前,他的《耳光響亮》《後悔錄》《篡改的命》都曾角逐茅盾文學獎,但都鎩羽而歸。“是不斷地改變、突破,才有了今天的《迴響》。”

  4年僅評5部長篇小説,本屆茅獎競爭之激烈不言而喻。評論界認為,構思奇巧、故事性突出是《迴響》勝出的關鍵,正如茅盾文學獎頒獎詞所稱,小説“以富於認識和表現能力的藝術形式,探索當代城市生活的精神狀況”。

  東西告訴記者,十多年前他就想寫一部關於情感推理的長篇,但並未動筆。“寫作不僅是技術問題,還包括你的歷練,包含你的命運以及由命運刺激而成的思想,仿佛煲湯,得用文火慢慢熬。”

  “生活的複雜性需要複雜的寫作技術去照亮。我想我正走在這條寫作的道路上。”東西認為,這次獲獎是對他30年來堅持寫作和創新的肯定。

  創新,成就“先鋒”

  在中國當代文壇,他曾被認為是“先鋒派”之後的“晚生代”小説家,作品關注人的命運,在藝術表達上另辟蹊徑。

  1998年,他的中篇小説《沒有語言的生活》講述了失明父親、耳聾兒子、啞媳婦一家人的生活故事,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年輕時的我,一心想寫出代表作,剛開始想寫一位聾啞人,透視底層民眾艱難處境,但不夠新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把幾個典型人物放在一起寫,靈感來了,作品就成了。”

  這部充滿探索性的成名作,給東西烙上了鮮明的“先鋒印記”。“那時小説寫得比較調皮,現在不會被風格牽着鼻子走了,但我還堅持先鋒的精神,每一次寫作都努力做一些新探索,語言的、結構的、內容的……”

  東西做過教師、新聞幹事、秘書、記者、編輯等多種工作,這些經歷豐富了他的創作。“當老師時,劉心武從中學老師到著名作家的故事就激勵過我。魯迅、卡夫卡是我最早的老師。”

  除了熟悉的鄉村題材,他喜歡觀察、捕捉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早晨鍛煉,上午處理工作,下午或夜晚泡上一杯香茶,再把現實融入小説……

  “心態更寬容,廣闊了許多。”他這樣看現在的自己。

  “破圈”,志在“提升”

  看長篇小説的人還多嗎?文學是否已邊緣化?東西認為無需悲觀。

  “文學是不死的。雖然現在我們的精神産品很多,面臨信息爆炸甚至短視頻衝擊,但是熱愛文學的人始終存在,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會在長久的時間裏被廣泛閱讀。”東西説,文學是長久的事業,優秀的文字有穿透時間的力量,寫出偉大作品才是最關鍵的事。

  作家圈裏,東西的朋友不少,他們的作品也影響過他的創作。“我喜歡過賈平凹的鄉土描寫、莫言的天馬行空、余華和蘇童的先鋒性……”

  他回憶,小説《篡改的命》完稿後,他發給余華——

  “新作出來了,請寫個評論吧。”

  “一句話點評行不行?”

  “不行,寫一篇!”

  半個月後,余華寫來一篇評論《生機勃勃的語言》,還將這部作品推薦給一家法國知名出版機構翻譯出版。

  “文學是有同仁的,文學觀相似的人走在一起,形成文學流派,這對創作提升有好處。”東西説。

  社交媒體上,作家在交流互動中盡顯“有趣靈魂”;“茅盾文學獎之夜”等文學盛典讓作家走到聚光燈下……中國文學也在努力“破圈”,新生力量不斷壯大。

  東西的“主業”是廣西民族大學教授。他説,挖掘、培養、推薦青年文學創作者是本職工作。“多年來,廣西作協、地方政府和高校推出項目制、精品扶持計劃等激勵創作,為‘文學桂軍’積蓄了力量。”

  不變,追求“共鳴”

  得獎後,東西的生活變得熱鬧。不久前,他入駐直播間,第一次亮相是介紹自己的筆名。

  “這個名字很特別也很豐富,什麼東奔西跑、東張西望、東成西就、東邪西毒、東邊日出西邊雨……”

  他説,在社交媒體上可以更多地分享寫作經驗、閱讀感受、生活感悟。“出圈對作家知名度、作品銷量是好事,但安靜地寫作更重要。我更願意回到那種安靜寫作的狀態,那是最幸福的狀態。”

  曾經的叛逆、敏感,已沉澱為安寧、淡然。不變的,是獨立思考。

  “文學是寫人的,是寫人心的。作家要觀照所處時代的社會和問題,呈現真實的生活和思考,才能讓作品有力量。”他説,元旦後就要關掉手機開始新的創作。“努力把今天的故事寫得更真實,讓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産生共鳴,這是我不變的追求。”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