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給羽絨服多算算“成本賬”-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09:50:09
來源:北京青年報

該給羽絨服多算算“成本賬”

字體:

  近期,羽絨服迎來銷售旺季。有消費者反映,市場上300元以下的價格很難購買真羽絨服,而一些高端品牌羽絨服售價高達三四千元。中國羽絨工業協會信息部主任祝煒估算,一件羽絨服,假設填充絨子含量90%的白鴨絨、填充量150克,羽絨原料成本約63元至83元,加上面輔材料和人工,核心成本在126元至248元之間,再算上其他成本,一件羽絨服的合理售價不太可能低於300元。如果充絨量更多,或者填充鵝絨,價格會更高。

  業內人士給羽絨服算的這筆“成本賬”,讓消費者有關“300元以下難購真羽絨服”的擔憂不無道理。然而,在市場上,尤其是在電商&&上,300元以下的羽絨服並不少見。那麼,這些低價羽絨服到底是什麼貨色?又是如何在市場上立足生存的呢?

  可能的答案是:羽絨服是幾年前的庫存産品、過時産品;羽絨服的充絨量低於100克或面輔材料基礎款、兒童款;填充羽絨絨子含量不高或者填充的是價格較低的灰鴨絨等材料。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羽絨服“以絲代絨”,使用了非羽絨的保暖填充料,且企業或商家在營銷過程中,打出“羽絨棉”“科技絨”“生態羽絨”等旗號,混淆概念,誤導消費者。

  一些商家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非羽絨産品冒充羽絨産品,以虛假誇大宣傳忽悠消費者、“收割”消費者。這種亂象不僅存在於售價較低的羽絨服市場,也存在於售價較高的羽絨服市場。由於羽絨是內在填充材料,消費者很難直觀辨別商品的質量和真偽。而在網購環節,消費者對商品的了解主要依賴於商家提供的信息,這讓他們辨別商品好壞的難度更大。有些企業或商家還會在羽絨服産品的標籤標牌信息上做手腳,偽造填充物材質信息,給填充物含量“注水”,使其營銷更具欺騙性、誤導性,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遏制羽絨服市場的營銷亂象、維護好消費者權益,不能僅靠媒體和業內人士算賬。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線上線下羽絨服市場的抽檢監督,結合消費者的投訴舉報,增加抽檢頻次,擴大抽檢範圍。其中,關鍵要看羽絨服到底使用了何種材料,用量多少,成本幾何,質量是否符合國標,商家的廣告宣傳信息、標籤標牌信息、合格證信息、檢測報告信息等與真實情況是否一致。在此基礎上,公示抽檢監督結果,曝光有問題的羽絨服品牌和生産廠家、在售&&,依法查處違法企業,責令下架或沒收相關違法産品。

  電商&&也應承擔主體監督責任,對羽絨服銷售商家的經營資質進行把關,要求商家履行對羽絨服産品的進貨查驗義務,亮出營業執照、産品合格證、檢測報告,向消費者全面、準確提供羽絨服産品的相關信息。如發現商家進行虛假宣傳、銷售不合格産品或偽造標籤、合格證、檢測報告等,及時採取斷開鏈結、取消推薦、封限賬號功能等措施,並報告監管部門。

  只有給羽絨服算好“成本賬”,才能倒逼企業和商家誠信經營、規範營銷,也才能助力消費者明白消費、放心消費。 (杜蒿坨)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