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中秋過後,包裝精美、寓意團圓的月餅,一夜之間從“寵兒”變為“棄兒”。超市工作人員介紹,未賣完的月餅將全部下架寄回廠家。河南某月餅生産廠家&&,“生産量都是根據當年的訂單情況以及往年的銷售情況定的,不會剩下太多。沒賣完的月餅,我們會在中秋節當天低價賣給附近的超市,他們打折銷售,打三折甚至更低。”此外,還有商家會把沒賣完的月餅當作福利發給員工。
中秋好過,月餅有愁。作為時令性的傳統美食,“月餅去哪兒了”背後涉及的食品浪費問題不容忽視。首先,量入為出,從源頭重塑月餅的製作與定位,是破解浪費的關鍵。市面上的月餅,多以高糖、高油、高脂為特點,這讓不少進行體重管理的消費者望而卻步。若能轉變製作理念,打造更多低糖、低脂、便攜的“打尖食品”,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還能打破月餅“中秋專屬”的局限,成為全年可食用的食品。當月餅不再依賴節日熱度,其消費周期便會延長,浪費自然會大幅降低。
對已産生的剩餘月餅,“變廢為寶”的二次利用,是減少浪費的重要抓手。在社交&&上,網友們曬出“月餅沙拉”“酸奶水果月餅杯”等創意吃法,有媒體也推廣過“月餅飲料”的製作方法——將剩餘月餅與日常食材結合,既豐富了口味,又避免了浪費。企業與商家則可借鑒上海“零廢棄月餅大作戰”的模式,將未過期的剩餘月餅進行深加工——五仁餡搭配椰棗製成能量棒,餅皮碎混合穀物做成早餐麥片,讓原本可能被丟棄的月餅煥發新價值。這種“改造式利用”不僅降低了浪費,還為月餅賦予了新的消費場景,讓傳統美食更好適配現代生活方式。
公益力量的介入,更能為剩餘月餅開闢溫暖的“第二歸宿”。上海綠洲公益發展中心發起的“月餅零浪費大募集”活動已持續多年,號召市民捐贈未拆封、保質期充足的月餅,通過“食物銀行”分發給社區低保人群、環衛工人等困難群體。2015年落地的上海首家社區型“食物銀行”,至今已建立100多個循環點,借助區塊鏈技術確保食品溯源安全,既讓剩餘月餅發揮了社會價值,又避免了資源浪費。這種模式不僅在上海推廣,還輻射到其他城市,形成了“捐贈—分揀—分發”的完整鏈條。當月餅從閒置的“甜蜜負擔”變為傳遞溫暖的載體,其文化意義也得到了延伸——團圓的寓意不再局限於家庭,更擴展到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
杜絕月餅浪費,還需監管與消費觀念的雙重護航。《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應對臨期食品分類管理、特別標示。監管部門應健全“節令食品日報制度”,追蹤月餅的産量、銷量、銷毀量,嚴防過期月餅回流市場或被違規加工。同時,消費者也需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根據實際需求購買,避免因“面子消費”囤積過多;收到多餘月餅時,主動參與公益捐贈或創意改造,而非讓其在角落過期變質。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化解月餅浪費,既是對糧食資源的珍惜,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守護。從源頭定位的重塑,到二次利用的創新,再到公益力量的助力,需要充分發揮企業、消費者、社會的智慧。當月餅不再是中秋的節日符號,而是融入日常、傳遞溫暖的美食,它才能成為跨越季節、連接情感的美好存在。 (胡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