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陳先生在社交&&發帖稱,他買的冠生園月餅生産日期被改動。據了解,這些月餅包裝上的生産日期是2025年8月份,但在這些信息下面,還有一層顯示生産日期為2024年的噴碼痕跡,這讓他懷疑自己買到的是去年的月餅。
據報道,南京冠生園食品廠工作人員&&,涉事的月餅使用了去年的月餅盒,月餅已銷毀,僅對盒子進行重復利用。9月15日,陳先生&&,已與南京冠生園食品廠和解,對方承諾賠償一定損失,但具體賠償方案不方便告知,廠家出具了盒內月餅未過期的説明。
無獨有偶,去年中秋前夕,就有消費者在購買月餅後發現,包裝盒上竟出現2023年9月10日和2024年7月13日兩個生産日期。經過交涉後,超市同意全額退款並支付賠償金。兩起事件均指向同一核心問題:預包裝食品標籤標示的規範性、真實性不容踐踏。
國家衛健委、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於實施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籤有關事項的公告》明確,數字標籤展示內容不得篡改,當對數字標籤內容進行修改和更新時,應記錄修改內容、修改時間、修改者信息等要素,確保信息修改過程可追溯。可見,針對預包裝食品的生産日期,相應的法律法規相當明確。
廠家針對此事的解釋雖然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但不能自説自話,人們也有理由懷疑,“企業是否為降低成本,通過篡改日期掩蓋過期産品”。如果這種懷疑成立,那這種行為不僅誤導消費者,更可能因過期食品流入市場威脅公共安全。
往年月餅包裝盒回收再利用無可厚非。但這個過程中,首先,廠家要有誠信、事前明示,並留住證據以備查考,不能出了問題私下解決;其次,有關部門也需要對這種利用制定合理的制度規範,確保不影響食品安全和消費者權益。
總之,月餅生産日期“雙胞胎”問題,不能簡單止於消費者與廠家的和解。有關方面有必要介入調查清楚,給出更權威的判斷,方能讓消費者安心。(余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