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進入農曆5月,全國多地都掀起了“龍舟熱”。
作為端午時節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劃龍舟已經穿越千年時光。承載着文明的律動,它不僅贏得“後浪”的認可,在海外也“圈粉”無數,彰顯無限生機。
龍舟到底有多火?劃龍舟的魅力究竟在哪?又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一)
“一槳劃過兩千載,滿江龍舟鬧端陽。”端午假期,舉國歡慶,從南至北,一起進入“龍舟時間”。
廣州獵德、佛山疊滘等地,蜿蜒水道上演着“頭文字D”。隊員們相互配合、整齊劃一,只見浪花飛濺、鼓點咚咚、吶喊聲震天,一個個極限漂移,看得人腎上腺素拉滿。
屈原懷沙自沉的汨羅江,也迎來一場龍舟超級聯賽,來自全國10省的50支隊伍展開激烈角逐。從天空俯瞰,一支支龍舟如出水蛟龍,破浪前行,節日氛圍被推向高潮。
不總是激烈對抗,劃龍舟也可以充滿歡聲笑語。西藏高原,充滿特色的牛皮船(龍舟)在激流中前行;貴州沿河,龍舟逆水競速、別具一格;新疆的“旱地龍舟賽”,隊員們雙腿做“槳”,“主打沒有一點水分”;遼寧再現龍舟“打橫”名場面,讓人忍俊不禁……
老外也迷上了中國龍舟。德國美因河畔,一場友誼賽吸引了德國、法國、意大利、美國等地17支隊伍;南非開普敦龍舟賽上,當地市長親自下場……目前,國際龍舟聯合會有85個成員國,全世界範圍內有5000多萬名龍舟愛好者,100多個國家開展龍舟運動。
從古代火到了現在,從國內火到了國外,有樣的學樣,沒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上。全世界對劃龍舟的熱愛,可見一斑。
(二)
為什麼劃龍舟如此受歡迎?在廣東,就可以看見答案。
廣東人稱龍舟競渡為“扒(pá)龍船”。這裡,既有全國時間最長的龍舟月,也有全國最熱烈的龍舟氛圍,地域特點非常鮮明。
一是內容豐富。包括起龍、採青、點睛、吃龍舟飯、趁景、鬥標、藏龍、散龍等一系列流程,廣州泮塘“散龍膥”、白雲“龍舟結契”、獵德村“招景”“趁景”等保留着水鄉的“古早味”。
今年端午期間,廣州各個村龍舟互訪,龍船景的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這正是龍舟文化的魅力所在——作為一種代表性節慶活動,龍舟又不只是一項活動,它和吃粽子、佩香囊等各種儀式,共同構成了端午的文化景觀,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是比賽激烈。佛山疊滘龍舟賽以S彎、C彎、L彎等彎道漂移聞名,珠海三灶的海上龍舟賽與眾不同,陽江“逆水賽龍舟”、清遠“三人燕尾龍舟”等均場面盛大,深受群眾喜愛。
“一條龍舟一條心。”每條龍舟需多人默契配合,追求“人舟合一”的協作,讓比賽充滿技術性。廣東人“寧可煲爛,不準扒慢”的態度,又讓比賽充滿刺激性。正因此,健兒夜訓、龍舟漂移這些年持續“破圈”,“不能輸給隔壁村”“輸了跪祠堂”等“熱梗”也一路爆紅。
三是參與者眾。上至六七十歲的“浪姐”,下至幼兒園的“奶娃”,都是“扒龍舟”的積極參與者,一衣帶水、根在內地的港澳同胞也紛紛拿起船槳,不少華僑“打飛的”回鄉參賽。
就像“村超”“村BA”“蘇超”等之所以爆火,是以“全民運動”的理念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扒龍舟”也喚醒了“全民一起嗨”的DNA。近年來,隨着龍舟更加普及,出現了不少新的比賽形式,新手賽零基礎也能上船,親子賽、社區賽則讓普通人輕鬆體驗水上激情。
既是一種集祈福攘災、祀神祭祖、歡慶飲食為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也是一種集健身、娛樂和比賽於一體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讓“扒龍舟”擁有了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三)
船槳攪動碧波,古韻激蕩新聲。
龍舟競渡的鼓點中,傳統與現代正有機融合在一起,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體育賽事潛力。廣東河網密布、河涌縱橫,獨特的地理環境為“扒龍舟”創造了適宜的自然條件,也造成了群眾基礎廣泛、參與門檻低,有望發展成為“村超”“村BA”等現象級文化體育活動。近年來,龍舟先後成為杭州亞運會比賽項目、巴黎奧運會表演項目,在國際級別賽事中的地位正穩步提升,“入奧”的呼聲不絕。
産業發展潛力。水中的龍舟競渡有看頭,岸上的“龍舟經濟”有賺頭。“龍舟經濟”涵蓋龍舟製作、裝飾、賽事組織、旅游觀光等領域,不僅能“賽”能“賞”,還能“嘗”能“購”。這些年,“龍舟+研學”“龍舟+市集”“龍舟+節慶”“龍舟+文創”等新業態如雨後春筍生長,産業鏈條不斷拓展,蕩起的經濟“漣漪”層出不窮。
文化傳播潛力。龍舟所到之處,總能“圈粉”無數,是因為它富集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也承載了勇往直前、堅毅果敢、拼搏奮進等世界共通的精神價值。高度重視龍舟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提煉和展示其中的精髓和精神標識,推出龍舟文化走出去,有利於讓世界感受中華傳統民俗的魅力,感悟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一頭連接着厚重的傳統,一頭牽拉起當下的生活,劃龍舟早已超越了一項活動的範疇,化作穿透時空的精神標識,聯結人心的文化橋梁,驅動文旅融合的強勁動能。它從歷史一直劃到今天,也在劃向更開闊的未來。(王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