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緣何能“佔領”上億人的耳朵-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4 08:43:26
來源:光明日報

播客緣何能“佔領”上億人的耳朵

字體:

  在短視頻蓬勃發展的滾滾浪潮中,播客因僅專注於聲音通道而異軍突起。有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球播客聽眾達5億,中文播客聽眾突破1.5億,同比增長43.6%,增速全球第一。中文播客已成為日常陪伴場景,在通勤、運動等場景中滲透率顯著提升。

  聲音是人類最原始也最具親和力的交流媒介。從原始部落的口頭傳説,到古希臘的辯論傳統,再到現代廣播的盛行,聲音長期在人類文明傳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隨着電視和互聯網等視覺媒介的興起,聲音逐漸讓位於更為直觀的圖像和文字。播客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聲音媒介的“重生”,以一種更適應當代生活節奏和技術環境的方式重新獲得了相應的文化地位。

  播客的爆發式增長,在於它更具陪伴性。其陪伴性源自聽覺的伴隨性和情感的陪伴性。播客的陪伴性滿足了現代人的多重需求,既有認知層面的求知慾望,又有心理層面和情感層面的自我確認、社會支持與心靈慰藉。

  與眼睛相比,耳朵在更多場景中處於閒置狀態。播客聽眾大多集中在通勤、臨睡、健身、跑步、洗澡、做家務的時段收聽播客。因此,人的耳朵閒置時,正是播客打開時。聽覺的伴隨性促成播客的陪伴性,通過開發、利用人們的注意力展現其獨特的存在。

  聲音,能為用戶帶來“耳邊有人”的親密感和陪伴感。如果説視覺是判斷“距離”的感官,那麼聽覺是體會“結盟”的感官。與視覺強調“主客之分”不同,聽覺更具聯結屬性。聲音的穿透性和親密性帶來強烈的在場感,促成主播與受眾間的準社會交往與情感連接,成功為用戶提供了心理慰藉和社交替代。

  播客的陪伴性使其成為“背景性媒介”,更能滿足都市青年隨時隨地學習的效率需求。相關數據顯示,“節目內容的知識性強”是57%受訪者選擇收聽播客的理由。同時,相對於眼睛,耳朵不易疲倦且有更多閒暇,為播客進行知識傳遞、深度討論和邏輯展開提供了足夠空間,促使播客追求內容的深度。因此,在公共對話與思想交流被碎片信息和感官刺激取代的當今,播客不僅解放了雙手與眼睛,而且提供了深度內容的輸入通道,成為人們利用碎片時間進行伴隨性學習和重建數字時代的公共對話空間的理想工具。

  播客內容的深度化,為用戶提供了應對信息焦慮的路徑。在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個體常處於“沉浸於信息卻饑渴於知識”的矛盾狀態。據統計,在眾多播客欄目中,人文社科類專業內容是主流,成為青年獲取深度知識的渠道。因此,播客作為一種提供優質知識的聲音媒介,成為用戶應對信息焦慮的重要工具。

  播客的興起,不僅滿足了用戶在數字時代的多重需求,而且重塑了信息消費方式。播客是對當前數字環境偏向視覺、快速、表層的一種自然修正。正如生態系統需要多樣性來維持平衡,人類的認知系統也需要多種感官通道和信息處理方式來保持健康。播客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對數字技術異化的一種集體性抵抗,是對正在流失的“深度閱讀”和“專注思考”能力的挽留。

  播客的意義不僅在於重塑內容消費方式,更在於它尊重知識的系統性和複雜性。在一個日益碎片化、淺表化、快餐化的信息環境中,播客不追求即時反應,不迎合短暫情緒,而是承認思想的深度需要時間和空間來展開,使人們重新形成被數字時代嚴重稀釋的持續注意力和深度思考能力。這種觀念與當前主流的“信息快餐”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為數字時代的知識生産和傳播提供了另一種範式,緩解了用戶的疲憊感。

  在視覺信息氾濫的時代,播客的迅速發展提醒我們,聲音依然是連接人心的獨特媒介,深度思考和真誠對話仍是數字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石。因此,播客的興起不僅是一種媒介形態的演變,更是一場靜悄悄的文化變革,它正以聲音的力量重塑我們理解和體驗世界的方式。

  未來,隨着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播客還將繼續演化。但無論如何變革,播客都應始終保持內容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保持與視頻的區隔和社交媒介的本質,如此方能維持播客的強陪伴感與強黏性,使播客繼續在數字時代發揮獨特作用。(曾慶香)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