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不該是橫在人間的一把尺,而應是渡人的舟。
據報道,近日,江蘇揚州的一位盲人管先生在某運營商營業廳辦理手機卡時,因無法完成眨眼刷臉驗證,無奈之下,只能以親屬的名義開通手機卡。管先生説,他的眼部殘疾狀況肉眼可辨,但營業廳以“相關規定”為由要求其刷臉驗證。
事實上,這已不是孤例。此前,也有報道顯示,2020年11月,94歲老人為激活社保卡被家人抱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去年4月,46歲的盲人蘇洪泰在微信上申請醫保碼時遇到了困難,“刷了有上百次,總算通過了。”
而除盲人外,人臉燒傷患者、腦癱、面癱、老年癡呆症患者、唐氏綜合徵患者等,都是在“刷臉”過程中面臨困難的群體。他們的合法權益,不該被刻意忽視。
想象這一場景令人五味雜陳,當算法成為新時代的“門神”,那些佈滿皺紋的臉、留有傷痕的臉、天生異樣的臉,咋就成了數字世界的“通行障礙”?
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便捷性毋庸置疑,不必贅言。但總有些企業把“技術至上”當作推諉的擋箭牌,總有員工拿着系統設定來搪塞顧客。這種傲慢,暴露的不僅是服務意識的缺失,更是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漠視。
此次報道中還提及,另一家營業廳工作人員&&,如是殘疾人辦理手機卡,只需持本人殘疾證拍照留檔,無需人臉識別。這種靈活變通的做法,就詮釋了何為“科技向善”。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將於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確規定“非必要不得將刷臉作為唯一驗證方式”,要求為特殊群體提供替代方案。當務之急,不妨梳理一番,諸如讓盲人“眨眼刷臉”的“強制規定”,還有多少?
此外,這劑良方要真正見效,或許還需配套些“藥引子”。比如,政務大廳可開設“無刷臉通道”,工作人員通過手持便捷式查詢系統能自動調取殘聯數據庫。
具體到銀行、移動等各種業務營業廳,都應當建立“技術+人工”的雙軌驗證體系,在營業廳設置特殊服務窗口。當然,或許更重要的還是培養服務人員的人本意識,當面對特殊群體時,能夠多些“綠色通道”,而非僵化執行“技術教條”。
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31031萬人,佔比22.0%,而目前中國殘疾人總數約為8591.4萬人,其中盲人數量超過1700萬。創新性保障以及制度性保障絕非錦上添花,而是文明社會的必答題。
70年前,第一代盲人電話接線員用指尖叩開了職業平等的大門。而在今天,在非必要不刷臉成為原則的背景下,我們不該讓任何一張臉龐被算法拒之門外。期待所有的公共場所都能盡快做些更人性化的調整,以此重寫科技文明的注腳:技術不該是橫在人間的一把尺,而應是渡人的舟。(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