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感受中華文化脈動!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訪重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7 09:06:22
來源:新華網

新華鮮報|感受中華文化脈動!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訪重慶

字體:

  一江碧水,兩岸紅葉;三峽之畔,文脈永續。

  11月21日至25日,“追夢中華·新韻重慶”2025海外華文媒體重慶採訪行活動舉行,多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赴巫山縣、雲陽縣等地參訪,沉浸式體悟巴渝大地上自然、人文與經濟的“融合之美”。

  綠水青山間見證和諧共生——

  初冬時節,巫山120萬畝紅葉與高峽平湖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流動的“江山紅葉圖”。採訪團乘船穿行於三峽之間,龍門峽的險峻、巴霧峽的清幽、滴翠峽的秀麗在眼前徐徐展開。

  相機快門聲此起彼伏,記錄着這片山水相依的生態畫卷。亞太通訊社副社長陳紅玲指着岸上的紅葉林感慨道:“十多年前我曾來過三峽,如今兩岸樹種更豐富,紅葉成片,生態保護的成效實實在在。”

  埃及《中國周報》副社長朱新娥感嘆:“從砍樹到護樹、從護樹到植樹,巫山修復了生態,打造了特色景觀。這種保護與發展並重的‘共生智慧’,值得借鑒。”

  生態改善的深意,不僅在於山河煥新,更在於為市民營造“推窗見綠”的宜居環境。在雲陽縣,曾經臟亂的江岸“傷疤”,如今發展成為綿延33公里的環湖綠道。老人們漫步閒聊,孩子們嬉戲追逐,不時有騎行愛好者從身邊經過,生態之美悄然融入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

  11月23日,海外華文媒體採訪團參觀雲陽縣環湖綠道。新華社記者 吳夢桐 攝

  “良好的環境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這幅‘城在山水間,人在風景中’的畫卷,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俄羅斯中國電視台聯合創始人劉佩鑫説。

  “中國歷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我要把這裡的生態故事帶回東南亞。”印尼《鹿見寰宇》新媒體社長章維佳&&。

  古今交融中感受文化脈動——

  在雲陽龍缸景區,《土家迎客歌》悠揚回蕩。身着民族服飾的土家族“幺妹”們踏歌起舞,用傳統迎賓舞歡迎遠客到來。媒體代表們紛紛加入其中。

  澳門《大灣區時報》創辦人兼總編輯吳默舉起相機記錄下這一幕:“在互動中感受彼此真摯的情誼,這就是文化最動人的模樣。”

  當夜幕降臨,巫山龍門峽的古老崖壁變身為天然幕布,裸眼3D投影技術將巫山文化、三峽文化故事投射其上,光影流轉間,千年文脈在絕壁之上熠熠生輝。“科技讓山水‘説話’,文化讓夜色有深度,這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吳默由衷讚嘆。

  文化的生命力更在於融入當代生活。在雲陽縣巴陽杠子面生産工廠親身體驗“拉麵”技藝後,劉佩鑫讚嘆:“這不僅僅是一碗麵,更是活着的文化符號。讓傳統文化走進現代生活,才能讓古老技藝煥發時代活力。”

  11月24日,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雲陽縣巴陽杠子面生産工廠體驗製作巴陽杠子面。新華社記者 吳夢桐 攝

  西班牙《歐洲僑聲報》副社長黃美深有同感:“唯有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傳統技藝才能歷久彌新。”

  創新實踐裏探尋融合發展新路——

  良好的生態底蘊與深厚的文化積澱,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獨特優勢。正值第十九屆重慶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當地以紅葉為媒、文化搭&、旅游唱戲,讓巫山紅葉成為撬動文旅發展的金字招牌。

  11月22日,海外華文媒體採訪團參加第十九屆重慶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開幕式。(主辦方供圖)

  在三峽龍脊徒步線路終點,意大利僑網副總編李紅在和游客、當地百姓交流後深有感觸:“一片小小的紅葉,不僅吸引了游客,更帶火了當地民宿、餐飲和特色農産品銷售,撬動了巫山全域旅游新業態。這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從節會經濟到全域旅游,在文旅融合的帶動下,特色産業蓬勃發展。巫山戀橙的清甜、雲陽早面的筋道、貴妃魚的鮮美,成為媒體代表們交口稱讚的“巴渝味道”。“我嘗了一口橙子,立馬買了一箱寄回家。”澳大利亞南半球傳媒記者姚艷珠笑着展示手機訂單。東盟頭條編輯黃小歡“點讚”:“這些特色産品跟着文旅熱度走出重慶,就是最好的‘巴渝名片’。”

  “這裡構建了生態、文化、産業與民生相融共生的有機體系——生態融入日常、文化融入旅游、一片紅葉融入産業鏈條。這種‘融合共生’的發展模式,不僅美了家園、富了百姓,更向世界展示了可供借鑒的‘中國經驗’。”俄羅斯歐亞媒體協會主席牛華偉深有感觸地説。

  策劃:陳芳

  記者:吳夢桐、范思翔

  統籌:楊麗萍、趙宇飛、吳彬爾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