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出圖|這次,我們來看大熊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9 10:53:3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出圖|這次,我們來看大熊貓!

字體:

大熊貓

一個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800萬年的

動物界的“活化石”

是我國獨有的珍稀物種

2022年4月24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內,一隻大熊貓在樹上休息。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近年來

我國大熊貓保護“成績單”不斷刷新記錄

野外種群數量

從上世紀80年代約1100隻增長到約1900隻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將大熊貓從“瀕危”等級下調為“易危”

 

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後

是幾代“熊貓人”的堅守與中國智慧的彰顯

今天,讓我們

跟着“新華社出圖”

看看這幅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畫卷

20世紀80年代,大熊貓在小憩。新華社記者 金勖琪 攝

1978年

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建立起

世界上第一個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

因從住地到取水處需走51級&階

取名“五一棚”

以此為起點

開啟了大熊貓研究保護工作

“中國大熊貓之父”胡錦矗(左)和時任“五一棚”負責人王鵬彥(右)一起分析大熊貓的糞團,尋找它們的活動蹤跡,以準確地投放補充飼料。新華社記者 金勖琪 攝 
20世紀80年代,科研人員在臥龍自然保護區海拔2840米的二道坪,考察大熊貓的野外生存環境。新華社記者 金勖琪 攝
1985年2月4日,在四川省平武縣,一隻十一二歲的雌體大熊貓左眼的白內障被成功摘除。這是被麻醉後抬上手術&的大熊貓“迎春”。新華社記者 金勖琪 攝

從野外考察

到建立起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

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熊貓人”日復一日悉心呵護

陪伴大熊貓一同成長

1992年,大熊貓“珠珠”惡作劇,常用小爪子抓“媽媽”的脖子。“珠珠”是應用人工授精技術降生的。從它出生以來,先後由6名飼養員24小時輪流監護。“珠珠”長到4個月,便離開它的熊貓媽媽,生活起居均由飼養員“媽媽”來照料。新華社記者 吳祖政 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4年,原四川省平武縣林業局助理工程師鐘肇敏(左)給野生大熊貓幼崽“龍龍”喂食。鐘肇敏自1965年起一直從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大熊貓的保護研究工作,他和他的家人精心護理大熊貓。這是他們把受病餓威脅的熊貓幼仔“龍龍”收留在家裏精心喂養。“龍龍”的“小床”就放在他們的臥室裏(新華社記者 金勖琪 攝);下圖為2019年5月26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飼養員在照顧“熊貓幼兒園”內的大熊貓(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1999年,北京動物園的護理人員給待在育嬰箱外的熊貓幼崽裹上條絨毯,防止它着涼。新華社記者 呂全成 攝
2008年5月23日,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給大熊貓投食。地震中可愛的大熊貓也受了驚嚇,需要“心理治療”。新華社記者 陳燮 攝
2011年2月20日,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準備將野化的大熊貓放置到野化訓練場。新華社記者 陳燮 攝
2015年10月24日,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新生大熊貓集體亮相。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如今

跨越川陜甘三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

總面積2.20萬平方公里

整合三省73處自然保護地

讓“國寶”有了更大的生活家園

也“傘護”着不少珍稀野生動物

2019年12月13日,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巡護員張雄(右)和許可在觀察記錄野生大熊貓主要食物之一缺苞箭竹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2024年6月24日,在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內天台山的大熊貓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場外,身穿“熊貓服”的工作人員牟仕傑給母熊貓“賢賢”投喂完食物後揮手向其告別。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2020年1月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長青管理分局架設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新華社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長青管理分局供圖)

截至2024年底

全球大熊貓圈養種群數量達757隻

種群結構持續向好

2019年6月6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工作人員幫新生大熊貓排便。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2014年7月29日,來自四川臥龍的大熊貓媽媽“菊笑”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陸續誕下三隻熊貓幼仔。這是2014年8月28日拍攝的三胞胎大熊貓幼仔出生第三十一天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2020年8月16日,大熊貓“新星”在38歲生日會上享用水果生日蛋糕。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守護不止於國內

大熊貓更成為連接世界的友好使者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

我國先後與20個國家的26個機構

開展了大熊貓保護合作研究

走出國門的大熊貓

收穫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無限喜愛

2016年6月2日,在比利時布呂熱萊特市的天堂動物園,初為媽媽的大熊貓“好好”口叼幼崽。新華社發(天堂動物園供圖)
2023年7月26日,人們在卡塔爾多哈的豪爾熊貓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汪強 攝
2023年7月7日,在韓國京畿道龍仁市的愛寶樂園裏,旅韓大熊貓“愛寶(華妮)”照看剛誕生的大熊貓雙胞胎幼崽。新華社發(愛寶樂園供圖)
2024年8月24日,在俄羅斯莫斯科動物園,工作人員為大熊貓“喀秋莎”組裝“生日蛋糕”。新華社記者 白雪騏 攝
2025年6月27日,在日本和歌山縣,一名兒童在白浜冒險世界游樂園內欣賞四隻旅日大熊貓的回憶照片展。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全世界對大熊貓的喜愛

熊貓主題文創産品火爆出圈

“蓉寶”“冰墩墩”等文創IP

更成為文化傳播的鮮活載體

2008年5月12日,吉林省公安邊防總隊醫院的護士在展示自己得到的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新華社記者 徐家軍 攝
2017年7月5日,在德國柏林動物園,一名顧客挑選印有熊貓圖案的杯子。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這是2021年4月7日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仰天窩廣場拍攝的“自拍熊貓”雕塑。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2022年1月19日,在泉州德化縣陶瓷旅游觀光工廠,小朋友們展示購買的陶瓷“冰墩墩”和“雪容融”。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滾滾”“糰子”“胖達”……

自從走進人類視野

大熊貓憑呆萌軟糯的模樣

收穫了無數治愈人心的昵稱

下面這些可愛身影裏

哪一隻是你的“心上熊”?

2020年9月17日,大熊貓“七仔”在位於陜西西安的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吃竹筍。新華社記者 梁娟 攝
2020年12月17日,兩隻大熊貓幼崽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的雪地裏嬉戲。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這是2021年2月3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四川臥龍神樹坪基地拍攝的大熊貓寶寶。新華社發(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供圖)
2022年7月4日,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幼年大熊貓別墅,大熊貓“和花”(右)與“和葉”搶着吃特製的生日蛋糕。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2023年4月30日,在北京動物園大熊貓館,大熊貓“萌蘭”在吃竹筍。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2023年5月29日,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大熊貓“梅蘭”在吃竹筍。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2024年6月12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大熊貓“福寶”在圈舍活動。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這是2022年1月24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拍攝的熊貓寶寶。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熊貓的每一次憨笑

每一次繁衍

都是中國生態答卷上的生動筆觸

 

未來

中國將繼續以責任與智慧

守護生物多樣性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在更多山川大地間鋪展

 

統籌:涂銘、鮑菲菲、費茂華

主創:江宏景、劉坤、胥冰潔、王曦

編輯:方欣、張鋮

【糾錯】 【責任編輯:王坤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