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手記:聆聽大國院士的“破局思考”
新華社記者胡喆
初冬的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內暖意融融。18位來自數學、力學、航天、生命科學等不同領域的院士,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召開的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上各抒己見、碰撞思想。
“‘頂天立地’是跟着前沿走、貼着需求幹,而‘開天闢地’是闖無人區、創新格局。”嚴純華院士拋出的命題,一下激起了強烈共鳴。
80歲高齡的葉培建院士談起嫦娥七號探月找水、小行星探測等未來任務,精神矍鑠、難掩激動:“當年我們搞探月工程,只能自己摸索,從‘繞、落、回’一步步突破,現在要搞載人登月、月球科考站,更需要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從不畏懼封鎖和未知,實現從跟跑向並跑再到部分領跑——中國航天的這股豪氣,恰是新時代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底氣與骨氣。
持續兩個多小時的座談會,“突破”與“重塑”成為高頻詞。數學領域的張平院士感慨,過去不少研究跟着國外熱點走,雖然論文數量上去了,但真正能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原創成果不多。他以數學與人工智能的結合為例,提出要從中國産業實際需求中凝練科學問題,讓基礎研究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源頭活水”。
“力學看似是基礎學科,但與製造、能源、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就能催生新的技術路徑。”從事力學研究的段慧玲院士談到,“蛟龍”入海、“嫦娥”奔月,都離不開力學原理的創新應用,而未來要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必須打破學科壁壘,讓不同領域的智慧碰撞出火花。
座談會上,既有對創新實踐的經驗總結,更有對未來發展的深謀遠慮。大國博弈中的科技創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蹟,而是源於對國家需求的堅守、對科學真理的執着、對體制機制的突破。它需要科研人員有“十年磨一劍”的定力,敢於挑戰未知;需要評價體系有“寬容失敗”的胸懷,破除“唯論文”的束縛;更需要全社會有“更加尊重創新”的氛圍,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院士在總結中強調,學部和廣大院士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充分認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深刻內涵和更高要求,在重大任務選題、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科技評價等方面帶頭轉變跟蹤跟隨式發展模式,在扭轉科研作風學風、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方面真正發揮引領表率作用,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創新自信、奮力攻堅克難,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走出會場,金色的陽光鋪滿大地,大國院士的“破局思考”激蕩迴響。
中國科技已經到了從跟跑轉向領跑的關鍵階段,唯有以“開天闢地”的勇氣和智慧,勇闖科研“無人區”,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滋養創新自信,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開拓邁向科技強國的堅實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