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匯”開幕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舉行。
安溪竹編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置縣之初。安溪藤鐵藝術,歷經“竹編、藤編、藤鐵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實現了從實用器物到藝術經典的蛻變。2014年,竹編(安溪竹藤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日前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開展。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及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安溪縣人民政府具體承辦。
展覽以“承創共生”為主題,精心規劃了“經緯交織”“匠造獨運”“跨界融合”三大展覽單元,系統呈現安溪藤鐵藝術從竹編起源到藤編發展,再到藤鐵藝術蛻變的精彩歷程。
“經緯交織”單元,引領觀眾穿越時空隧道,探尋安溪藤鐵藝術的源頭。從藤條的精心採選與晾曬,到鐵器的熔鑄與鍛打;從傳統竹篾機的吱呀作響,到現代數控設備的精準切割,不僅呈現了技藝的脈絡,更彰顯了文化基因的傳承。

“匠造獨運”單元,精選眾多藤鐵藝術作品,涵蓋經典復刻與創新設計兩大方向。既有承襲古法技藝的手工瑰寶,展現出手作的溫度與文化的厚重,如蘊含閩南民間“花開富貴”祈願的藤鐵擺件、暗合“天圓地方”傳統哲學的藤編傢具;也有融合現代設計元素與科技語言的先鋒之作。手藝人“守”着“竹篾要過七道水”的古訓,同時“創”出“鐵線彎出莫比烏斯環”的新技,用最傳統的榫卯連接藤條,也在作品裏嵌入二維碼講述背後的故事,架起了千年傳統與當代審美的對話橋梁。
“跨界融合”單元,則聚焦安溪藤鐵藝術的産業活力與文化價值。作為“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世界手工藝城市——藤鐵工藝之都”,安溪現已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藤鐵工藝産業基地。2024年,産業年産值達305億元,産品遠銷全球60余國,延續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貿易記憶。
展覽將持續至10月27日。
部分展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