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2日電 題:當千年文化邂逅VR大空間
新華網記者 李欣 王坤朔 王碧姣
這個暑期,你或許能看到很多頭戴VR眼鏡的游客,他們的眼前是“另一個世界”:或“身臨其境”來到“哪吒宇宙”,或在圓明園遺址公園“夢回”萬園之園的盛景……
這就是近年來火爆文旅市場的VR大空間沉浸式體驗項目,科技與文化融合,正為文化IP的數字化闡釋,打開新的想象空間。
“萬物皆可沉浸”
2025年開年,《哪吒2》火爆電影市場。如果打破時空界限來到哪吒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如果踏入虛擬世界,與哪吒、敖丙等實時深度互動,你將如何引導故事的走向?這些跨越時空的想象,在《哪吒5DVR》中都可實現。
作為國內首個哪吒IP主題的5D全息與VR交互文旅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相繼在深圳、石家莊、西安等城市落地。
玩家體驗《哪吒5DVR》
“沉浸感”和“互動性”是VR大空間體驗最吸引人的兩個特點。游客孟先生體驗了《哪吒5DVR》後説,“與電影不同,VR大空間不僅讓你沉浸於場景中,還可以與哪吒‘並肩作戰’,在與角色互動中推進劇情發展。”
“看了電影《哪吒2》後,孩子就非常喜歡哪吒這個角色。”陳女士特意帶着10歲的女兒來體驗《哪吒5DVR》,在她看來“無論是浩瀚的東海龍宮,還是恢弘的陳塘關城墻,都能自由探索,體驗更立體也更有趣。知識傳播方式和文化場景被無限延伸了。”
不止“哪吒”題材,近年來,VR大空間在我國井噴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各地景區、商場、文博機構陸續推出《源起華夏》《布達拉宮·心願同行》《風起洛陽》等超過200個VR大空間項目。“萬物皆可沉浸”之下,文化在科技加持下煥發新生。
《源起華夏》畫面
最直觀的體驗之一,或許是文旅新場景的拓展。《黑神話:悟空》的爆火,讓山西古建再次“出圈”。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的永樂宮數字大展上,“悟空”取景地之一的山西永樂宮,其壁畫上的“仙人”不僅穿越700多年歲月“動”了起來,游客還能拿起壓力感應筆,跟着畫師畫出《朝元圖》中缺失的壁畫。
在VR大空間中,歷史不僅“動”了起來,還能為觀眾提供超越現實的體驗。在浙江杭州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的“佛光朗照”體驗區,游客只需戴上VR頭盔,可一秒“魂穿”1937年的山西佛光寺,“躍”上房樑,以梁思成、林徽因“同款視角”,凝視古寺的千年時光。在網絡&&上,有用戶評論説“歷史書裏的場景居然活了”。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副院長安海認為,VR大空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種創新的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表現形式,也拓寬了文化傳播的邊界,“沉浸式的體驗,調動的是人的五感同時對信息的接納,比單一的圖文或聽講解的效率高很多。”
“相較於傳統電影,VR大空間實現了沉浸感的質變。”深圳影鏈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金崗説,“電影觀眾是旁觀者,而在《哪吒5DVR》中,用戶化身參與者,讓文化感知升級為全身心的情感共鳴。”
“VR大空間的多線敘事和空間拓展,提升了文化傳播的交互性、趣味性和記憶度,讓文化以更立體的方式觸達大眾。”金崗説。
多重因素助力下的爆發
國際數據公司(IDC)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VR大空間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將首次突破12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佔全球的比重從2020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37%,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40%。
飛速增長的規模背後,是政策推動、技術升級和需求爆發等多重因素共同助力的結果。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智慧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鼓勵文博場館、景區等文旅場景,運用VR/AR、元宇宙、全息投影等技術和設備,建設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費新場景。
2025年3月21日,國家電影局正式印發《關於促進虛擬現實電影有序發展的通知》,首次將VR電影納入電影管理體系。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國家電影局將VR電影的001、002號“龍標”頒發給了《唐宮夜宴》《隱秘的秦陵》兩部VR大空間作品。
《唐宮夜宴》畫面
VR大空間産業生態的快速發展,還得益於技術與設備的飛速突破。VR大空間的形式,降低了數字體驗的交互門檻,使用戶獲得“行於境中”的沉浸式體驗。
“技術水平直接關乎用戶體驗。”金崗介紹,“5D、VR技術在動作捕捉、空間定位以及實時渲染等關鍵技術上不斷突破,將5D全息技術與VR大空間交互深度融合,實現了‘裸眼全息場景+VR沉浸式互動’雙模式體驗,為用戶帶來了更逼真、沉浸感更強的體驗。”
VR領域最核心的技術設備之一是頭戴式顯示設備。IDC一份關於AR/VR頭顯市場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AR/VR市場出貨量增長了10%。作為國內VR行業出貨量最大的軟硬體研發製造商之一,PICO目前已服務超過100家線下大空間運營方,《太空奧德賽》《遇見東坡》《時空迷局:恐龍危機》等多個項目獲得體驗用戶的喜愛。
據了解,PICO今年推出的新版系統在空間影像、AIGC、交互算法、混合現實、畫質效果等多方面進行了優化和補充,以進一步增強用戶黏性,拓展場景邊界。
VR大空間市場的爆發,還與消費升級需求息息相關。游客對旅游和娛樂體驗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VR大空間沉浸式項目恰滿足了這一需求,為游客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
“隨着消費者愈發追求品質性、體驗性消費內容,在景區、商業地産等場景引入VR大空間項目成為吸引游客的有效途徑。”金崗説,在文旅融合發展中,VR大空間將催生“超現實主題景區”。景區不再局限於自然景觀與實體建築,而是結合當地文化特色,打造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奇幻世界。
“如果在體驗完VR後,游客願意進一步了解永樂宮文化遺産的價值和去永樂宮實地參觀,那就是我們做這個VR空間展項的目的和意義。”安海説。
體驗感受參差不齊
如今,打開點評類APP,能輕鬆在各大商圈、景區搜索到數字空間、VR探索館、沉浸式體驗館等場地,這些大都含有VR大空間項目。暑期游玩高峰,經常一票難求。但在供需兩旺的背後,VR大空間也存在一些隱憂。
在眾多用戶評論中,“好玩”“沉浸感強”“很過癮”是高頻評價,但也出現了很多類似於“故事性有點弱”“流於形式”“敘事太單薄了”的點評,這體現了受眾對更多優質內容的需求,內容為王,依然是吸引受眾的最佳秘籍。
“除了視覺、互動效果,大眾也非常看重故事內核。如果所呈現的內容厚度不足,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那麼整個産品都會淪為單薄的‘炫技’,無法持續吸引用戶。”北京一家VR大空間運營經理陳先生説。
儘管有三體、敦煌、三星堆等全民IP,目前來看,轉化能力仍然不足,多停留在“場景還原”層面,未深入挖掘IP的情感價值與敘事潛力,且同質化嚴重,市面上文化、歷史類題材偏多,內容更新也不及時,難以吸引用戶持續消費。
“沉浸式體驗還需聚焦‘敘事驅動+多感官共振’,通過多線程的劇情設計,讓觀眾在每一次探索中建構新的敘事;引入溫度、觸覺與氣味等多維反饋,讓角色扮演超越視覺邊界。”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沉浸式空間設計師鐘毅認為,沉浸式體驗要深耕地域特色,將真實場景與技術敘事結合,既保留文化深度,又強化現場體驗,在觀眾心中留下持久的情感迴響。
在金崗看來,當前VR大空間發展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硬體成本居高不下,高精度定位設備、專業級VR頭顯採購及維護費用高昂;二是內容開發周期長、人才稀缺,既懂傳統文化又精通VR技術的複合型人才不足,導致優質內容産出速度較慢;三是行業標準缺失,不同廠商的設備、內容格式不兼容,難以形成規模化生態,阻礙了産業的快速擴張。
此外,版權問題也不容忽視。“對於優秀作品一定要有版權註冊的意識,制定相應的鼓勵創作和績效獎勵機制,這樣才能持續開發出優秀産品,規範行業發展。”安海説。
VR大空間還有多少“空間”?
作為當下最新鮮和最具想象力的賽道之一,VR大空間技術有望深度滲透文化産業,催生出多元化的全新業態,重塑文化體驗與傳播模式。
開着卡丁車玩VR游戲,是VR大空間目前最新玩法之一。8月2日至4日,在哈爾濱舉辦的2025企業家太陽島年會展示區,新華網與元境天成、芒狗動畫、影鏈科技等機構合作推出的VR卡丁車項目,受到與會嘉賓的關注。
在傳統卡丁車的基礎上,戴上頭顯“跑酷”,穿上體感背心,通過振動感受“中彈”,一鍵“穿越”到不同的虛擬賽道,同時還能實現多人在線競技。車機與游戲引擎深度融合,能實現精準的震動控制,模擬各類路況,同時模擬各類受擊體感。
玩家體驗VR卡丁車
“VR畫質非常清晰,很刺激,漂移的感覺也很拉風。”體驗過VR卡丁車的玩家吳女士説。
將VR技術運用在卡丁車上,是虛實共生的最典型實踐。四川元境天成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蔣帥介紹,VR卡丁車不僅保留了傳統卡丁車的體驗感,在VR大空間定位技術的加持下,打造出全新的視覺、體感、沉浸、交互體驗,可以多人在線競技,賽道也非常多元,同時用專業院線製作團隊打造影視級視效。
“精彩的故事架構、完整的場景設計、流暢的動線布局以及精準的情緒節奏把控,一直是我們的關注重點。”談到如何做出“好玩”的內容,蔣帥告訴記者,在項目籌備和前期開發階段,團隊會從文化藝術角度出發,通過充分預演來打磨優質內容,到了核心製作環節,將對劇本進行嚴格篩選,並依託高性能硬體設備,為玩家打造高品質游戲體驗。
VR大空間的想象遠不止於游戲。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在文旅融合發展中,對於瀕危或無法實地參觀的文化遺産,如古樓蘭遺址、圓明園原貌,可通過高精度建模與VR大空間技術還原。
在文化教育領域,VR大空間將催生“沉浸式歷史課堂”和“虛擬文化研學”新形態。通過多感官交互,歷史事件、文化知識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觸摸、可參與的真實體驗,極大提升學習的趣味性與知識吸收效率,推動教育向體驗式學習轉型。
在文化演藝方面,VR大空間將打破傳統舞&的物理邊界,創造“觀眾即主角”的交互式戲劇。觀眾佩戴VR設備進入大空間,可自由選擇跟隨不同角色的視角,甚至直接參與劇情發展,影響故事走向。
此外,VR大空間還將促進“UGC(用戶生成內容)文化社區”的興起。用戶在體驗VR大空間後,可利用官方提供的工具,自由創作、編輯屬於自己的文化故事與場景,並分享到社區&&進行互動,進一步激發文化産業的創新活力。
“VR大空間讓文旅産業有了新的體驗形式和商業模式。它能讓文旅項目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吸引更多游客,也降低了文旅項目的運營成本和游客的消費成本。同時,為文旅産業創造了新的盈利點,如虛擬商品、數字藏品等。”天成嘉華産品人員戴先生説,文旅産業為VR大空間提供內容源泉,VR大空間為文旅産業發展賦能,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VR大空間連接着開發者、運營商、消費者三方,涉及的生態十分複雜且多變,只有走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道路,整個行業才有望迎來發展快車道。”PICO視頻負責人熊俊傑説。
(策劃:段世文 林明;主筆:李欣 王坤朔 王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