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8月23日電(張建、趙丹丹、趙石樂)當金秋的長春遇上電影的星光,這座“電影城”的光影之門再次徐徐打開。8月23日至28日,第二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在長春舉行。這座被稱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的城市,將再度沉浸在電影的璀璨光影之中。
“電影的盛宴,百姓的節日”,這一印刻在長春電影節基因裏的辦節宗旨,讓每一屆盛會都成為連接電影與大眾的橋梁。本屆盛會適逢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簡稱“長影”)建廠80周年,將以“新時代·新搖籃·新力量·新征程”為主題,通過六大板塊全景呈現華語電影的傳承與創新,為影迷奉上一場兼具歷史厚度、藝術高度與民生溫度的光影盛宴。
長春電影節從誕生之初的探索前行,到如今成為華語影壇的重要坐標,不僅見證着中國電影的發展變遷,更以獨特的文化魅力,不斷擦亮“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這張沉甸甸的金名片,讓長春這座城市的電影榮光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扎根百姓:讓電影盛宴走進尋常生活
長春電影節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百姓有着不解之緣。
本屆長春電影節期間,一系列“電影+文旅”特色活動將貫穿城市肌理——從沉浸式電影文化體驗區到街頭音樂會,從光影夜游到“光影專列”移動博物館,從書香品讀會到社區展演,既延續了長春電影製片廠作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的文化基因,又以年輕化、互動性、惠民生的姿態,讓市民與游客在“可觸可感”的體驗中,感受電影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門前熱鬧非凡,露天電影展播活動拉開帷幕。《英雄兒女》《黨的女兒》《長空之王》《掃黑行動》……一部部經典老片與商業大片,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觀看。據統計,展映活動覆蓋城市核心區、文化街區及社區,計劃放映260場次,聯動“農影院線”輻射吉林全省4000余場,預計惠及觀眾超23萬人次。
“我在新民大街附近生活了50餘年,感受到了這條街的變遷,現在把電影送到家門口,這感覺太好了!”今年70歲的長春市民張錄高興地説。不少年輕人&&,露天電影有一種特別的氛圍,和在影院裏看感覺完全不一樣,很有趣。
若想“把電影帶回家”,或體驗“白天逛市集、夜晚看光影”的立體玩法,不妨走進城市特色街區與景區。暑期以來,長影舊址博物館掀起文旅熱潮,高峰時日客流量超8000人次。
8月7日,游客在長影舊址博物館參觀。 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長影舊址博物館將電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館內珍貴的影視資料、經典的電影原聲、充滿年代感的海報等讓游客感受老電影中的流金歲月,了解膠片時代電影製作的幕後故事,為游客帶來難忘的光影之旅。
“今年,我們還升級了‘長春影視打卡地圖’,薈萃在長春取景的30部影視作品及50余處拍攝地相關海報、簡介、劇照、現狀等信息,並集成了全市的影院信息,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光影體驗。”長春市文廣旅局局長張輝勇説。
長春“這有山”、“歐亞新生活”、萬達廣場等特色街區推齣電影文創、主題美食等特色市集,滿足市民和游客的多元需求。長影世紀城、動植物公園、“肆季南河”等景區舉辦光影秀、無人機表演、夜間演藝等沉浸式夜游活動,打造一場文旅盛宴。
經典的“54路文旅專列”也華麗變身“光影專列”,車內精心佈置電影劇照和道具,還推出限量版影視主題文創産品。春城漫游巴士增加電影文化講解服務,開發融合電影與城市建築的互動項目,讓乘客在出行中深入體驗電影藝術魅力與長春文化底蘊。
回溯歷史:在光影流轉中堅守“搖籃”初心
長影作為新中國電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曾創作了《上甘嶺》《英雄兒女》等一大批影響深遠的經典影片,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春電影節的舉辦,正是對這份歷史榮光的傳承與延續,讓流金歲月曆久彌新。
8月7日,游客在長影舊址博物館觀看電影歌舞劇《白毛女》。 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長春電影節始終將傳承紅色電影基因作為重要使命,每屆都會設置經典影片展映單元,讓《白毛女》《地道戰》等紅色經典再次登上銀幕。這些影片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時代的見證者,承載着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通過重映,年輕一代得以了解歷史、感悟精神,老一輩則能重溫青春歲月,在光影中喚起對過往的深情回憶。這種對紅色電影的珍視與傳播,讓“新中國電影的搖籃”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底蘊得以傳承。
在長春電影節的相關活動中,長影的歷史總是被反復提及和展示。在今年電影節期間,長影將推齣電影節開幕式暨長影成立80周年電影交響音樂會,長影樂團將在長春國際影都金色大廳奏響《我的祖國》《英雄讚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跨越時代的經典旋律。
此外,長春電影節期間,紀錄電影《被遺忘的將軍》開機儀式、“2025長影之夜”交響音樂會、“光影·動漫·文學:跨界融合 智創未來”主題研討會、“光影鑄魂八十載 經典重映憶崢嶸——長影80周年電影公益展映活動”將陸續開展。在10月底前,長影還將圍繞成立80周年陸續推出相關活動。
8月7日在長影舊址博物館拍攝的字幕組工作間復原場景。 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與此同時,長影舊址博物館打造了三個全新展區,分別為1933年至1945年中國共産黨領導電影事業的奮鬥歷程展區,並打造田華藝術館和趙一曼紀念館臨展館,以此不斷豐富長影電影藝術文化博覽內容。
歷經二十屆的發展,長春電影節始終堅守初心,在傳承中創新,既不忘卻歷史,又緊跟時代步伐,讓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賦能當下:以節為媒煥發“搖籃”新活力
本屆長春電影節不僅有《南京照相館》《長安的荔枝》等票房與口碑雙收的大片,更有《戲&》《小小的我》等兼具人文深度與類型創新的新作。本屆“金鹿獎”共設10大獎項,影片徵集工作已於8月1日完成,共徵集影片150部。
本屆“金鹿獎”評獎委員會主席由演員陳寶國擔任,導演寧海強、李力持,編劇張冀,演員閆妮,攝影師穆德遠,作曲家居文沛擔任評委。
資料照片:2024年9月1日,第十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在長春國際影都金色大廳舉行。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長春電影節不僅是璀璨星光的舞&,更是推動當下電影産業發展、煥發“新中國電影的搖籃”新活力的重要引擎。它以節為媒,整合資源、匯聚力量,為長春電影産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長春東南部,一座現代化影視基地——長春國際影都初具規模。這裡既有倣古建築群滿足年代劇拍攝需求,也有亞洲領先的數字影棚集群。
長春市政府發揮政策引領作用,發布了《關於促進影視産業高質量發展若干舉措的補充意見》。“政策發布以來,長春凈月高新區新引進影視企業達54家,18個影視劇項目在吉林省開機拍攝,200餘部以凈月區為主要取景地的網絡微短劇完成攝製。”長春凈月高新區管委會主任丁慧東説。
完善的配套設施、優惠的扶持政策,為影視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許多電影項目選擇在長春拍攝、製作,帶動了本地電影産業鏈的發展,從編劇、拍攝到後期製作、發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生態鏈。
“過去劇組來長春只能取外景,現在從立項到成片都能一站式完成。”一家入駐企業負責人&&,長春電影節帶來的政策紅利與産業協同效應,正加速長春從“電影之城”向“電影産業之都”轉型。
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張志偉&&,吉林省將以市場化方式推動長影集團改革創新、振興發展、做大做強,加快推進長影博物館延展館改造提升、長影電影資料館建設,更好地激活影像、實物資料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此同時,傳承電影文化基因,深入發掘、充分利用長春市特色電影文化,培育獨特文化氣質,辦好長春電影節,擦亮“電影之城”的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