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人與追劇人——舞劇內外的青春鏡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05 09:57:24
來源:中國文化報

追夢人與追劇人——舞劇內外的青春鏡像

字體:

  &上台下間、幕起幕落時,從《永不消逝的電波》到《只此青綠》,從《紅樓夢》到《牡丹亭》,記者所見的不只是一台&創新的舞劇,更是年輕的藝術追夢人與同樣青春的追劇人之間的對話。

  舞劇《牡丹亭》劇照 張曦丹 攝

  400多年前,湯顯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喟嘆化作《牡丹亭還魂記》。如今,由蘇文投集團、禾戲劇出品製作,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黎星、黃佳園導演,羅懷臻編劇的舞劇《牡丹亭》將這場幽夢重新勾勒。水霧如紗,漫過立於觀眾席座之間的“牡丹亭”。杜麗娘足尖輕旋,眉眼含情。柳夢梅身姿俊挺,持柳自霧中趨近。兩人眸光相對,織就出夢幻之境。樂聲婉轉中,柳枝如情絲,舞步似流雲,《驚夢》之舞讓觀眾恍若墜入春日幽夢。

  足尖逐夢:舞者與角色成了鏡像

  因情生夢,因夢成戲。湯顯祖55齣原作在舞劇《牡丹亭》中濃縮為“夢卷”與“畫卷”兩部分。前者以杜麗娘游園驚夢、情殤而亡的虛幻,勾勒出“情至”的溫柔纏綿;後者借柳夢梅拾畫還魂、跨越生死的執着,詮釋“情堅”的現實重量。

  該劇主演、青年舞蹈家胡婕説,她的藝術夢想與舞劇《牡丹亭》及杜麗娘一角形成鏡像關係,“這是兩個時空的對話,我嚮往那份明媚與勇敢,在塑造杜麗娘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挖掘自己內心的果敢。”

  為塑造角色,胡婕埋頭研讀古籍。《驚夢》與《還魂》兩段經典場景中,她演出了不同的層次。《驚夢》中,杜麗娘的眼神輕柔,情愫是初見的朦朧;《還魂》中,杜麗娘的舞步則是沉穩的,情感上是篤定的。對比她在舞劇《紅樓夢》中飾演的林黛玉,胡婕有感而發:“二者都是情之所至的化身,性格、命運、愛情觀等卻截然不同。林黛玉敏感內斂,只能無奈接受命運;杜麗娘勇敢熾熱,是理想化的抗爭者。”通過對“情”的不同詮釋,她為經典名著人物形象注入了現代女性的精神風貌。

  好戲成雙。飾演柳夢梅的青年舞蹈家羅昱文則説:“在舞&上毫無保留地展現自己,與柳夢梅追尋所愛如出一轍。”

  對羅昱文而言,《驚夢》是《牡丹亭》中最深情亦最難駕馭的段落。作為柳夢梅的首次亮相,這段雙人舞在延伸舞&上近距離面對觀眾,對細節的要求極高,不容分毫怠慢。為此,他深入剖析角色。“遵循導演的‘減法’指導,我弱化了刻意表演,更多通過眼神凝視和身體的傾向性傳遞情感,用‘淡’的表演讓觀眾感受‘濃’的情感。”羅昱文説,這種既矛盾又合理的表演方式,是讓角色在虛實之間立住的關鍵。

  羅昱文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於此。創排《牡丹亭》期間,他同時參演《紅樓夢》,需要在賈寶玉與柳夢梅兩個角色間切換。他用心琢磨了二者的差異:“兩個角色皆與夢境相關,卻走向不同路徑。寶玉的夢意在點化,他懵懂未悟,仍守着少年人的天真爛漫;柳夢梅二十齣頭,兼具成熟與擔當,夢醒後篤信不疑,以行動追逐夢中美好。二者雖同具‘癡’性,寶玉的‘癡’是感性天真、愛其所愛的自然流露,柳夢梅的‘癡’則是對美好事物的渴望與執着。”

  日復一日地排練與打磨中,年輕舞者用汗水和熱忱尋求着突破,與搭檔磨合情感表達與動作呈現上的默契,試圖將古典角色的靈魂雕刻進現代舞蹈語言。

  劇場追光:看美好、看經典、看自己

  “再來一次!”舞劇《牡丹亭》演員謝幕時,年輕觀眾一遍遍高喊。演員9次謝幕,仍難退大家的不捨。

  這場跨越時空的共鳴,早就有跡可循。自2021年至今,舞劇《紅樓夢》連演330余場,積攢了很高的人氣,也在觀眾心中種下了對古典文學題材舞劇的深深期待。今年4月1日,這份期待在舞劇《牡丹亭》首演開票時迎來爆發——蘇州站3場演出票一小時內全部售罄。

  不少年輕觀眾本就是舞劇《紅樓夢》的“鐵粉”,有人追着演出“跑”。蘇州首演時後&購票數據顯示,舞劇《牡丹亭》的觀眾當中,外地觀眾佔比超過60%。“為一場好劇跨城,就像古人追着戲班走天涯,只是我們的車馬變成了高鐵,不變的是對美的執着。”來自寧波的觀眾小優説。

  拿着望遠鏡觀劇的觀眾曉睿從《牡丹亭》中讀懂了“愛情”:“當男女主演雙手相握、額頭相抵,當淚水順着演員的臉頰落下,忽然明白‘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不是虛幻,是用靈魂追求自由真情的勇氣。”

  還有人從劇裏看到了自己。來自台州的大學生小雨説:“杜麗娘在高&上的旋轉,多像我們在現實裏對抗情感焦慮的模樣。”

  值得欣慰的是,這些細膩的反饋成為劇場藝術生長的養分。舞者敏銳捕捉着來自觀眾的熱忱,又反哺於舞&。

  “我會通過網上的觀眾留言汲取有益建議。”羅昱文説,他留意到,許多觀眾反復走進劇場,感受不同演員飾演的“柳夢梅”。這正是劇場藝術的魅力,在不斷地演出、調整以及與觀眾對話中産生更多的可能和更迭。

  胡婕也習慣在社交&&翻看評論:“觀眾的分享中有誇讚有鼓勵,有主觀有客觀,每一篇都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我們對於角色的塑造。這些分享會讓我感到心安。”

  舞者與觀眾相互成就,青春與經典雙向奔赴,令&上台下共同傾心的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如胡婕所説:“劇場是個造夢的地方,那一刻我們與觀眾一起在這個空間裏感同身受。”(張 婷)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