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幕起幕落,老年宋應星一席素衣風雅脫俗。由中國導演陸川執導的舞劇《天工開物》首次登陸南半球。

“無需語言,跨越國界,音樂的震撼、舞蹈的鏗鏘,將文化的力量娓娓道來。”澳大利亞加拿大灣議員安德魯·弗格森觀演後説道。
在全國巡演已百餘場的《天工開物》,正不斷在海外激蕩出新的浪花。未來,一場場穿越數百年的明制美學盛宴,將在世界各地開展更大規模的巡演,搭建起文明互鑒的生動舞&。
重新理解中華民族科技基因
&上,打鐵、麥浪、澆築、抽拉風箱、勞動號子等聲音融入音律,演員們輕盈飄逸、矯若游龍;台下,觀眾隨着起承轉合屏息凝氣,靈動的舞姿和超絕的身體控制力讓現場驚呼不斷。舞劇《天工開物》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六次科考失利後潛心著書的事跡為藍本,自創排以來,已在北京、上海、廣州、南昌等30多個城市演出超百場。該劇由江西文演集團、北京舞蹈學院共同出品,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北京猿動力泛娛文化集團、中共新餘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
《天工開物》初刊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
300多年來,《天工開物》原著被譯成英、俄、日、法、德、意等文字,全球發行20多個版本,向世界開放了中國科技的“源代碼”。《天工開物》上中下三卷共18篇、附有123幅插圖,介紹了130多項生産工具和技術的名稱、形狀、工序,深刻影響了紡織機械、冶煉技術、制瓷工藝等世界科技的進程,對多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天工開物》全書沒有一個具體人物,沒有一個故事衝突,如何進行舞&呈現,又如何讓語言和文化不相通的海外觀眾理解其深意?
在導演陸川看來,百科全書看似冰冷、科學、理性,但其中蘊含着不懈探索、造福人類的熾熱情懷和人文精神。“《天工開物》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觀眾看到一個年輕人如何在逆境中找到人生的坐標,並用自己的努力造福人類。”他説,“可能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都能從宋應星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這部劇,我覺得是充滿力量、遠見卓識、歷史縱深。僅憑音樂和舞蹈就足以震撼人心。”澳大利亞觀眾法齊拉·法哈德説,“澳大利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文化交流,讓我們了解更多中國文化。”

一百位觀眾眼中,就有一百部不同的《天工開物》。這部舞劇的張力和衝突,讓不少觀眾備受感動,每當演出結束後,許多觀眾久久不願離去,在劇院大廳的展板前駐足,仔細閱讀《天工開物》的歷史背景介紹,這也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天工開物》這部書,重新理解埋在中華民族骨子深處的科技基因。
今年6月,舞劇《天工開物》首登聯合國總部進行“跨越山海的文明對話”專場文藝演出,引發世界各國的外交官與文化界人士的共鳴,展示了中國傳統農耕與冶鐵領域的科技、文化與藝術之美。此次登上悉尼歌劇院的舞&,也是江西原創劇目第一次在世界頂級藝術殿堂演出,為海外觀眾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提供了窗口。

“來自中國的作品應該加入世界文化的‘合唱’,融入世界文化交流,這是創作者最幸福的事情。”陸川説。
11月末,舞劇將應邀赴希臘作為“中希國際戲劇節”重點劇目在雅典聖誕大劇場演出,讓這場跨越山海的文明對話,繼續在愛琴海畔延展。而這種將古代科技與現代表演藝術相結合的方式,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構建可觸可感“天工”文化體系
一躍400年,“老宋”攜“書”歸。為感受宋應星著書時深入田間、探訪山林采風的經歷,主創團隊多次到訪宋應星擔任教諭並完成《天工開物》的江西新餘市分宜縣,在史料中探尋並揣摩他的心路歷程。
作為《天工開物》的成書地,新餘並未讓這本巨著沉睡於歷史。8月31日,由新餘市與江西師範大學共同發起的江西省天工開物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該研究會廣泛吸納了江西省各高校學者、天工開物文化研究領域專家及文化企業代表等70余位會員加入,旨在系統推動天工開物文化的深入研究與傳播。
江西省天工開物文化研究會總顧問朱虹在成立大會上説,《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科技集大成之作,深深影響和促進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在國內外傳播中形成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力。研究會將聚焦學術研究、文化遺産保護、文化産業創新及國際傳播四大方向,全面推動天工開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致力打造一張獨具特色、面向世界的江西文化名片,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溯源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
當前,新餘市正在以高標準推動天工開物文化傳承發展,致力於將其建設成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傳承地、天工開物文化國際交流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地、全國青少年科普研學旅游目的地,進一步促進當地文化、科技、産業融合發展。
在距離分宜縣城2公里的介橋古村,“天工任務手冊”引導游客化身古代工匠:在“乃粒”區參與農具製作,感悟春播秋收;於“乃服”專區體驗繅絲織布,聆聽非遺傳承人講解工藝奧秘。“書生”與“送花娘”等人物身着明媚古裝,手提花籃,穿行街巷,重現古代市井風情,讓游客沉浸式“走入”歷史。
分宜縣博物館內的“天工開物主題館”也於9月27日正式揭幕,設有“分宜教諭”“曠世奇書”“東成西就”三大展區,通過實物展陳、數字互動與場景復原等形式,動態演示水力紡車、五金冶煉等工藝,構建起“天工”文化傳播的新陣地。
分宜縣博物館館長廖琦説:“我們不僅是在展示一本書,更是在構建一個可觸摸、可感知的‘天工’文化體系。”
近年來,新餘實施了一系列“讓天工開物活起來”的系統工程:組建專家研究專班復原“乃服”技藝全流程,繪製遺址數字地圖,推動“天工開物”國際商標註冊,開發文創産品與手游……這不僅是對文化遺産的整理,更是在塑造一座城市的精神標識。
造物智慧融入現代産業鏈條
《天工開物》中記載的活躍生産盛況,也在當地延續。
《天工開物》之“五金”篇中,詳細記錄了由鐵礦開始,依次煉成生鐵、熟鐵,再合煉成鋼的獨特生産工藝——而這套領先世界的冶鐵體系,正是宋應星在分宜縣鬧洲村實地考察後留下的珍貴記載。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新餘古礦冶遺址發現了六處鐵冶遺址,見證着當年冶鐵的繁盛,也為研究中國古代冶金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如今,新餘因鋼設市,也因鋼而興。新餘鋼鐵公司牽手中國寶武集團傳承歷史的爐火,不斷攀登新的技術高峰——“薄點,再薄點,再薄一點……”從0.15毫米到0.1毫米再到0.08毫米,中國寶武新鋼集團不斷突破技術極限,用0.08毫米的“手撕鋼”(新能源硅鋼),“薄”出了中國鋼的世界話語權,産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鋼鐵産業鏈的輻射帶動下,新餘市鋰電新能源、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重點産業鏈也加速迭代升級,構建起新餘市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鋼”筋“鋰”骨。今年上半年,全市70家規模以上鋰電新能源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電子信息産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3%,裝備製造行業增加值增長48.0%。《天工開物》中傳承的“經世致用”的造物智慧,已深植於新餘的城市血脈中。
為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新活力
世界如何認識多面的中國?可以是氣勢恢宏的吟唱,亦可是細微之處的浸潤。
2021年,一條“中國紅扇飛舞在倫敦塔橋”的視頻在全網瘋傳,一位身穿黑衣的修長舞者,在藍天映襯的倫敦塔橋前,手持一把中國紅扇凌空劈叉,360度轉體,展示中國古典舞的高難度動作,獲得1億多播放量、380萬點讚。
翻飛的舞姿讓中國網友深感振奮,也讓外國網友驚嘆:“中國人怎麼會飛!”這名舞者便是老年宋應星的扮演者馬蛟龍。憑藉紮實的功底和獨特的美感,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而這一靈動的“輕功”,也成為舞劇《天工開物》謝幕的全網“爆款”。
如今,這段“出圈”的謝幕表演有了新序章:同樣堪稱“網紅”的宇樹科技機器人與表演者同&比“舞”,倒立、後空翻動作絲滑流暢。古典與現代在這一刻交匯,傳承與創新在舞&上對話。
“結尾看到老年宋應星走向銀幕深處,青年宋應星與他擦肩而過,有些悵然。但看到機器人和演員互動,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觀眾徐女士説。
以文述典,以舞鑄魂,以史鑒今。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所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枚舉了26項“中國傳到西方的機械和其他技術”,其中,18項在《天工開物》中有系統論述。書中對煤炭的化學歸類、物種變異雜交的記錄、記載的第一台紡織機均早於西方。書中介紹的養蠶防病流程,更直接幫助歐洲解決當時因蠶病引發的蠶絲大量減産的危機。
水力噴灌裝置、新結構紡織機械、新式火藥槍械……《天工開物》記載的中國古代工藝裝置首次向世界系統“開源”中國科技。宋應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狄德羅”。生物學家達爾文也稱《天工開物》為“權威性著作”,並在生物進化論中直接進行了引用。
如今,宋應星精神在新時代“返場”,續寫着天工開物的時代新篇。宇樹科技等科技型企業帶着同樣的堅韌與突破,在人工智能、先進製造、信息技術的賽道上勇毅前行。在新餘,一批批企業傳承天工開物精神,加速形成優質企業矩陣,現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3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249家,高新技術企業169家,企業技術創新水平連續5年全省第一。
舞蹈是外交的先行官,科技是最好的翻譯官。今日的中國,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讓源遠流長的科技基因與世界共鳴。
“這部舞劇就像當年的《天工開物》一樣,正逐步走向世界。”陸川説,“它會在世界各地為我們帶來很多朋友,我覺得這就是它走出去的意義。”隨着舞劇《天工開物》在國際舞&上的持續演出,這部中國古代科技巨著所蘊含的智慧與精神,必將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新的活力。(記者 陳毓珊 朱雨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