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以下簡稱“分會”)、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武漢市教育局主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以下簡稱“外研社”)、武漢經濟開發區教育局承辦的“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2025學術年會暨第六屆北外比較教育與國際教育論壇”在武漢召開。

分會上,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公室主任楊丹視頻致辭指出,教育要強化理論創新,貢獻中國智慧,提出更多的中國方案,助力將中國教育的經驗和優勢轉化為教育國際公共産品;要強化政策服務,連接理論與實踐,做好教育政策宣講的宣傳隊和實踐探索的先行者,實現從教育理論到教育政策再到教育實踐的有效閉環;要強化&&作用,實現互學互鑒,促進國內外的大中小學校、教育服務機構、國際組織等深度合作,推動全球教育的理論革新與務實行動。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長學提出三點認識:一是教育對外開放需要秉持人文交流理念,將人文交流的理念融入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各個環節,讓教育對外開放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二是學術交流是連接中外教育實踐、融合不同教育理念和知識體系的橋梁,通過推動學術交流,打破知識壁壘,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助力中國教育經驗走出去,讓中外教育在互學互鑒中共同提升;三是青少年國際理解教育是培育全球治理後備力量的重要抓手,教育引導學生以中國視角看世界,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武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孟暉&&,武漢素有“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將教育對外開放視為必答題,着力打造立足中部、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國際教育強市。堅持“築&&、促交流”,拓展教育開放廣度深度,推動高校國際合作、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擴大交流“朋友圈”;堅持“強內涵、育新人”,融入荊楚文化精華,培養兼具中國靈魂與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堅持“勇創新、善作為”,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完善國際化教育服務配套。
大會還進行了“教育治理與領導力”叢書(第二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語言與智能》集刊、“2025全球基礎教育十大事件”三項重要成果發布儀式。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際教育分會理事長王定華以“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國方案——新時代國際教育的使命與路徑”為題作主旨報告。他指出,應從五方面推進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國方案”:第一,以理論奠定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之基。“中國方案”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實踐,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價值理念。第二,以豐富實踐拓展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寬度。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實現從“引進來”為主到“雙向賦能”的跨越,從全球教育治理的“後來者”“參與者”,向“建設者”“貢獻者”“引領者”轉變。第三,以傳播升級增進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認同度。要構建多層次傳播網絡,用事實數據與生動案例闡釋中國教育成就。第四,以共同發展彰顯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貢獻度。通過精準教育援助推動全球教育公平,發揮教育在文明對話中的作用,增進國際理解,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第五,以&&搭建共繪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版圖。依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邊國際組織發揮主渠道作用,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等的教育合作,形成協同推進全球教育治理的格局。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二級巡視員張權以“建設教育強國,推進基礎教育對外開放”為題作主旨報告。他結合工作實際及本次大會的主題,分享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與體會:一是推進基礎教育對外開放意義重大。積極推動基礎教育對外開放,是將中央決策部署轉為具體行動的重要舉措,是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時代基礎教育必須承擔的重要使命。二是科學研判基礎教育對外開放取得的新進展。持續深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積極搭建交流&&,分享“中國智慧”。三是準確把握推進基礎教育對外開放的重點任務。基礎教育應立足自身職責,培養能夠面向未來的全球治理人才,為實現中國教育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提供關鍵支撐。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裴紅霞以“提升基礎教育國際影響力的思考與實踐——以石家莊外國語學校開展國際交流的實踐探索為例”為題作實踐分享。她&&,學校在國際交流路徑上,創新性搭建藝術交流、青年論壇、友誼傳承、全球聯盟四大&&,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國際交流機制,將中國教育經驗轉化為國際話語體系,提升了基礎教育國際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