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 重塑宏觀經濟增長格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6 16:08:04
來源:新華網

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 重塑宏觀經濟增長格局

字體: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正在經歷着深刻的調整和變化。傳統要素驅動的模式遭遇到了邊際效益遞減的挑戰,依靠規模擴張的增長路徑已經難以持續,新質生産力具有技術密集、創新驅動、高效協同的特性,有助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當下各個主要經濟體紛紛開始布局前沿領域,努力爭取在新一輪的競爭當中佔據有利的位置,在這樣的趨勢下,探索新質生産力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科技創新:前沿突破與協同攻關並重

  在知識密集型經濟的背景下,僅僅進行單純的技術改良無法支撐生産力實現躍升。要借助系統性創新達成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構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多元主體深度參與其中的協同創新體系,是提升科技供給質量及效率的必要途徑。

  應當依靠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以及科技領軍企業,去謀劃一批跨越學科、跨越領域的重大科技專項。構建區域性産業創新中心,將重點放在地方主導産業的技術瓶頸上,組織上下游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施行“揭榜挂帥”機制。針對高端傳感器、工業軟體等“卡脖子”環節展開聯合攻關,借助合同約定知識産權共享以及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規則,激發出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從基礎研究直至工程化應用的完整鏈條。

  産業升級:數字賦能與結構優化同步

  産業結構的動態演變的升級方向要同技術進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相互適配。數字技術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借助將數據要素深度融入生産流程之中,達成對製造環節的精確控制以及服務環節的智能響應,是提升産業運行效率的重要舉措。

  可以在重點製造業領域推行“智改數轉”行動計劃,以此來支持企業構建數字化車間以及智能工廠。比如,在汽車零部件生産過程中,可佈置工業互聯網&&,達成設備狀態的實時監控、工藝參數的自動調優以及産品質量的在線檢測,減少人工干預以及廢品率,鼓勵龍頭企業搭建行業級&&,向中小企業開放供應鏈數據以及製造能力,帶動産業鏈協同實現升級。在服務業領域,促使數字技術與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深入融合,發展基於大數據分析的個性化推薦、智能投顧、虛擬展演等新型模式,提升服務精準度以及用戶體驗,通過制定行業數字化轉型指南以及評估標準,引導企業分階段開展技術改造。

  要素配置:人才集聚與機制改革共進

  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對於要素投入質量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人力資本作為極具能動性的生産要素,其結構和能力會直接對技術創新和産業轉化效率産生影響,需要借助體制機制創新來打破人才、數據、資本等要素的流動障礙,構建起與新質生産力相適配的要素市場體系。

  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需要進行優化,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領域的學科建設以及技能人才培養應當得到強化。比如,在重點城市開展産教融合園區的試點建設,企業提出技術方面的需求,院校根據這些需求定制課程內容,採用“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以此提升畢業生與崗位的適配程度。要對科研人員的評價機制進行改革,減少一味要求論文數量的導向,加大技術成果轉化、專利實施效益等指標的權重,激勵科研人員針對産業實際問題展開研究。在要素市場方面,推動區域性技術交易市場以及數據交易&&的建立,明確數據産權的歸屬以及交易規則,促使創新成果高效流轉,通過完善股權激勵、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等制度,提高人才創新創業的內在動力。

  發展環境: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齊升

  政策環境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會對企業長期投資決策産生直接影響。市場競爭的充分程度則可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要構建政府與市場協同作用的制度框架,以此形成有利於創新以及産業升級的生態系統。

  在實施路徑方面,可以強化産業政策同科技、金融以及人才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以此避免出現碎片化支持的情況。在市場端完善公平競爭審查機制,防止&&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保障中小企業的創新空間,借助健全知識産權保護制度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提高經營主體的創新信心,形成正向激勵循環。

  新質生産力持續壯大,正逐漸改變傳統的增長方式,促使經濟朝着擁有更高效率、更強韌性以及更可持續性的方向不斷演進。未來,隨着技術迭代速度的加快以及制度環境的持續完善,新質生産力能夠不斷釋放自身潛能,推動穩定經濟增長、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引領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作者:徐海鑫,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