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是下雨天,而是躲過雨的古建屋檐。雖然國慶假期多地秋雨連綿,但擋不住游客們參觀古建的熱情。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殿裏,“90後”張偉一手捧書一手記筆記,逐個端詳着眼前的彩塑,周圍的喧囂仿佛與他無關。
“10年前上大學時就來看過,每次看到它們就能感受到傳統美學的絢爛、驚喜。”張偉從雕塑專業研究生畢業已有多年,目前從事藝術教育。講到這些彩塑的藝術魅力,他的眼裏閃着光芒:“唐宋彩塑垂線多,塑像非常端莊,而眼前的元代塑像造型生動,S線特別多,重視細節,呈現出一種動蕩、節奏、音韻之美。”
像張偉這樣的“古建粉”越來越多,他們沉浸在傳統藝術的殿堂,在景區一待就是一天。中國古建及附屬的彩塑、壁畫,美得低調而豐盈,正以磅礡不息的生命力,激活當代人的中式審美基因。
中國古建的魅力超出想象,除了遮風避雨,更體現了“古代基建”的智慧、精神與浪漫。
這種“以木為主要構件”的土生土長的構築系統正被更多年輕人看見和喜愛。木在五行學説中,被尊為“生命之源”,古人更是在建築上把木結構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有人在碩大的鬥拱上看到了時代氣質,有人在飛檐翹角上看到雨水在跳芭蕾。
山西晉祠聖母殿前,幾名游客圍着一個講解人員一站就是半小時。40多歲的崔敏不拍照、不聊天,聽得最認真。她曾在國外學習經濟,現在從事國際貿易,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有空時會一個人外出參加古建深度游。
棟樑之才、雕梁畫棟、雕欄玉砌、偷梁換柱、勾心鬥角、拐彎抹角、門當戶對……在這趟古建巡禮中,崔敏感慨一磚一瓦皆是學問,感動於古代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在古建中理解了‘榫卯萬年牢’的智慧,這種結構順應木材自然特性,以柔克剛,體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崔敏説。
也許每處古建都有自己的靈魂和能量,才讓游客們感到“心靜”。
平遙古城承載着晉商誠信創新的精神、雲岡石窟蘊含着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懸空寺和合文化、解州關帝廟忠義文化、霍州署衙廉政文化、二仙廟孝順文化、李家大院慈善文化……一處處古建築如時光的使者,與今人對話,啟迪心靈,寧靜致遠。
秋雨連綿,山西省長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披着雨衣、撐着雨傘,在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提供講解、諮詢、引導等服務。
志願者董曉丹喜歡帶領游客在法興寺唐代燃燈塔前凝望。“我願意帶領游客通過文物了解歷史和文化,希望他們能強大自己的精神內核,帶着前人的文化財富,更好地前行。”董曉丹説。
越來越多的熱愛匯聚在古建之下,叩響文化脈動。有人拍攝古建築、有人手繪古建築、有人講述古建築、有人直播古建築……古建之美、之智、之魂延續千餘年,滋養一代代人的心靈。(記者 王學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