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及如何用一句話或者幾個詞來概括這家書店,朱波傑律師稍稍沉吟,給出“有也無”三個字。雖然與這家書店結緣十幾年,但作為讀者,他竟一時想不起那些印象深刻的過往。
這家書店靜立在長沙瀏陽河畔,書架上擺放着各種法律書籍,舉辦過無數講座和沙龍,“有強烈的存在感,卻又不依賴具體的物質”,更多的是在人們心裏留下某種印記。
每天來來往往的顧客抱着各種目的走進書店,冼榮麗與店員能敏銳觀察到每位客人的大概需求。當然,她們很多時候抬起頭,會與十幾年乃至三十年的老顧客對視,然後會心一笑。

法律界人士的書香地標
這是長沙法律書店的第34年,張明楷的《刑法學》都已更新到第六版。“離‘百年老店’還差66年。”湖南楚仁律師事務所律師朱波傑打趣道。
2019年,冼榮麗從公公手中接掌書店,並於2023年遷至瀏陽河畔,換了一處風景更美的地方,書店也迎來新起點。這一變動看似簡單,卻意味着這家書店在傳承與創新之中找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書店現址刻意避開了鬧市區,距瀏陽河不過百米。堤外,河水奔流不息;堤內,芳草綠樹環繞。書店周圍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晨間有很多人在河邊的綠道鍛煉。書店建築設計極具現代感,外立面簡潔大氣,大面積的玻璃窗讓陽光灑進店內,營造出明亮且開放的氛圍。店外有一個小花園,擺放着桌椅,天氣好的時候,顧客會在這裡邊喝咖啡邊讀書。
長沙法律書店設立了莊嚴肅穆的憲法宣誓&,人們抬頭能看見“公平”“正義”“德法需先行”等字樣。錯落有致的書架將書店空間劃分為幾個小區域,可供讀者坐下休息閱讀。
漫步書店,可以看到一些直抵人心的格言。法律是什麼?書店的階梯上列舉出了前人給出的各種答案。亞裏士多德認為,法律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孟德斯鳩&&,法是一種理性存在;朱熹説,法者天下之大公;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年來,書店逐漸成為長沙法律界人士心中難以繞開的書香地標。湖南雲端律師事務所律師胡瑩回憶,2002年讀大學時,第一次踏入位於定王&書市一樓的長沙法律書店,書架上琳瑯滿目的書籍讓她十分震撼。當時,書店出售的圖書便已涵蓋了從法學基礎到法考復習,從法律實務到行業前沿的各類法律書籍。這家堅持只賣正版法律圖書的書店,如同一座法律知識的殿堂,吸引着眾多法學生和法律從業者前來。朱波傑律師認為,如今書店雖已搬離原址,整體裝修設計也與之前大不相同,但“法律”依舊是這家書店一以貫之的主題。

兩代人的傳承與堅守
長沙法律書店的創始人是冼榮麗的公公“桂哥”。早在1991年,“桂哥”就在長沙黃泥街書市擺起了書攤。1997年,“桂哥”意識到法律書籍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決定將重心轉向法律書籍的經營。1998年,“桂哥”成功與北京各大法律出版社洽談,獲得了法條、司法解釋及其理解與適用等書籍的代理權,他也順勢將書店遷至當時長沙最大的定王&書市,迅速在法律界打響了名聲。
當時,書店的書籍種類豐富,包括張明楷的《刑法學》以及商務印書館的各種法律書籍,一些書商也專程來此進貨。
然而,近些年,圖書出版業漸漸失去往日的繁榮,定王&書市沒有了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桂哥”的書店經營狀況也大不如前。冼榮麗從公公手中接過這家店時,面臨着很大的挑戰。在這個信息化、數字化迅猛發展的時代,實體書店尤其是專注於法律領域的專業書店,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
冼榮麗直言,自己也有很焦慮的時刻,擔心無法完成最初立下的銷售額“軍令狀”,甚至擔心書店難以運營下去。但在親友們的鼓勵下,她堅持迎難而上。
“書店不僅要讓顧客走進來,更要讓他們願意停下來、坐下來。店裏的每一本書都是可以拆開翻閱的,我們希望顧客能夠找到自己滿意的書,再決定是否購買。”冼榮麗説。
記者看到,長沙法律書店對書籍的分類頗為講究,並精選了許多一線專業出版社的法律書籍,包括北京大學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知識産權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等。
“我們的書籍都是正版,這體現了我們對品質的堅持。”然而,冼榮麗也對日益高昂的書價有幾許憂慮:“正版書籍品質上乘,但定價偏高。真正走進來購買的顧客多為經濟寬裕的人,這使得書店的顧客群體相對較窄。”
她時常思考如何吸引更多人進入書店,哪怕只是坐下來翻翻書,感受一下法律“圖書館”的氛圍也好。書店對於冼榮麗而言,不僅是售賣書籍的地方,更是一個文化空間,一個讓法律知識觸手可及的開放場所。
收銀&被安排在一樓的邊角處,很不起眼。冼榮麗希望這樣的布局,能最大程度減少對顧客的打擾。她跟四名員工強調,盡量不要打擾到顧客,也盡量不要在顧客沒有主動尋求幫助的時候去搭話。
“大多數顧客都是安安靜靜來,又安安靜靜走。”談起那些曾經的來客,冼榮麗提起了一位前幾年過世的老先生。這是一名從政法系統退休的老者,身着乾淨的白襯衫與藏藍色西褲,時常光顧書店,在書架旁駐足,挑選一兩本書慢慢翻閱。每每有新修訂的法律條文和新版圖書,這位老者都會緊跟法律的腳步,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有好長一段時間,他沒有來店裏看書,我還覺得奇怪。直到有一天,我從他女兒口中得知,他已經過世了。”冼榮麗回憶起那一刻感傷不已。她了解到,這位言語不多的老人,把書店當成了自己晚年的一個港灣。冼榮麗感慨,正是有了這些安靜而堅定的顧客,書店才得以在漫長的歲月中獲得存在的價值。
胡瑩律師對記者説,她從未想過,也不曾認為這樣一家積澱深厚的書店會消失。也正是基於此,長沙法律書店才得以在紛繁喧囂的世界中,依然穩穩屹立,吸引着那些兜兜轉轉依然會返回這裡的顧客。
法律在這一刻變得觸手可及
冼榮麗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傳統的法律書店打造成一個更具社會影響力的法治文化空間。書店依然堅守銷售專業書籍並提供真誠服務的初心,但同時又緊跟時代步伐。
為了增強書店的互動性,冼榮麗經常在店裏舉辦文化沙龍、新書發布會和法律講座,不同行業的人聚在一起,喝咖啡,翻閱書籍,或是參加分享活動,法律在這一刻變得觸手可及。
前不久,書店舉辦了一次女性普法專場活動,旨在普及婚姻家庭及財産繼承方面的法律知識,很受周邊社區的女性市民歡迎。“最近諮詢婚姻家庭方面法律問題的女顧客越來越多了,女性群體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談及女性普法專場活動,冼榮麗的語氣中藏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堅持,那是她日復一日聽到無數故事之後積蓄的力量。書店為那些困惑中的女性提供了一個傾訴與釋疑的空間,讓她們在法律的框架下找到底氣與勇氣。
生活中的難題就像一團解不開的結,有些結可以通過正常途徑解決,而有些結則讓人感到束手無策。“其實早在我們還沒搬到新店之前,就經常有一些非法律專業人士進來看書。”冼榮麗回憶,“有的顧客進來時神情凝重,一看就知道是生活上遇到事兒了。他們翻着書,有時候也會跟店員聊幾句,甚至直接把自己遇到的煩心事説出來”。
冼榮麗意識到,並非每個人都能掌握法律知識,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懂法律的朋友,更不是每個人都能快速理清自己遇到的法律難題。許多人在遭遇困境時,像是生病一樣,急於找到病因與解藥,卻不知從何入手。基於這一點,她決定打開書店的大門,提供一個獨特的空間。
作為書店的忠實顧客,同時擔任長沙市律協婚姻家事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的朱波傑律師,在書店提供法律公益諮詢。走進長沙法律書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免費提供法律諮詢”的牌子。很多顧客正是因此走進了書店,有的在櫃&前輕聲道出自己的問題,有的則在冼榮麗值守時,徑直來到書店最左邊那間“諮詢室”,講述自己的經歷。這些顧客不僅希望得到解決方案,還渴望有人傾聽他們的故事,理解他們的處境。在這裡,他們不是法律意義中的“當事人”,而是一個個真實的、有情緒的、為改變命運而掙扎的人。
此時,無論是冼榮麗還是書店員工,都會靜心聆聽顧客的煩惱,並幫助他們平復激動的情緒,梳理複雜的問題。顧客講述的故事千奇百怪:把客戶的高級地毯洗壞後不知所措;看短視頻下單的商品貨不對板;一名打工妹爽快地借給同鄉5萬塊錢,結果同鄉“人間蒸發”……為了幫助這些人走出困境,冼榮麗主動為他們介紹律師,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遇到被家暴的女顧客,她還會第一時間引導其去醫院驗傷,向其介紹如何取證並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
作為一家“非官方、非執法”的法律書店,為避免遭遇誤解與質疑,長沙法律書店的員工始終堅持“醫不叩門”的原則:顧客未主動詢問時,便不打擾他們。通過真誠而專業的服務,書店不僅為那些心有困惑的人提供法律支持,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傾訴的空間,讓這些尋求答案的人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幫助和安慰。
讓從業者被社會看見
“法律書店與其他的實體書店不太一樣,法律類書籍是法律從業人士的剛需,法律人必須不停地購買法律書籍。”冼榮麗説,法律每年都有修訂和&&,法律人需要隨時學習最新的法律知識,這也是法律書店能夠存活下來的依靠。
近十年,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等多部法律的&&,相關解讀書籍和實務手冊幾乎佔據長沙法律書店專櫃的“半壁江山”。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佈後,配套的案例解析書籍一度脫銷。
朱波傑律師每週都至少光顧一次書店,有時只是為了一杯咖啡,有時是為了參加活動,偶爾也會與顧客在這裡不急不緩地聊起法律專業知識。對他而言,長沙法律書店已成為閒暇時光中下意識的選擇,輕鬆而無負擔。這裡的每一寸空間都充滿了與法律相關的熱忱和力量。他可以在此翻閱或購買最新出版的專業書籍,也可以與同行交流,還可以通過書店的公益諮詢渠道找到客戶。書店照射的這束光,讓朱波傑看見了更多,也被更多人看見。
胡瑩律師對此也感觸頗深。她説,書店的法律公益諮詢活動,讓抱着好奇心前來諮詢的市民了解該如何處理日常法律問題。在這些活動中,法律從業者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的、可以依賴的人。這種“可見性”提升的過程,也讓法律從業者的價值與社會責任得到彰顯。
冼榮麗認為,法律從業者的角色並非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技術提供者,更是促進社會信任與穩定的參與者。通過書店舉辦的這些互動活動,律師形象在市民心中不再是冷冰冰的法律專家,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溫暖存在。
正如朱波傑律師所言,這家書店的存在是一種“有也無”的狀態——它不依賴花哨的商業模式,卻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綻放光芒。書店的“有”,體現在精心挑選的每一本書、舉辦的每一場專業講座、提供的每一次公益諮詢;而它的“無”,則像一盞燈,悄無聲息,默默發光。
“長沙法律書店已經不僅僅是一家書店,而是一個聚集了多種功能,將從事相關職業、有相關需求的人聚集起來的&&,大家都願意來這裡交流。”一位在政法系統工作多年的人士直言,這種模式的書店對法治建設和法律推廣都有所助益。
冼榮麗還把長沙法律書店搬到了網上。“網購的優勢是物流,如果我能更快送書上門,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贏得更多顧客?”冼榮麗在不斷創新經營方式,她為書店配備了一支同城配送團隊,可以做到1小時把書配送到顧客手上。
如今的她,常常在小紅書和視頻號上做直播。最火的一次直播,賣出了100本書。
對於未來,冼榮麗滿懷期待。她説:“如今我國的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了,&&的法律也越來越細緻了,而每頒佈一部新法,我們書店都會爭取最快時間上架,為公眾搭建起學法用法的便捷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