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六盤山
毛澤東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來到楊家嶺,回顧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輝煌歲月。在毛主席的窯洞前,我們重溫毛主席詩詞《清平樂·六盤山》。此刻,我們的思緒仿佛穿越時空,與那段艱苦卓絕卻又信念如鐵的激情歲月對話。這首詞篇幅短小,卻意象深遠,既有對逝去戰友的深切緬懷,也有對現實局勢的清醒認識。今天重讀此詩詞,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初心與使命的再思考、再出發。
望斷南飛雁:哀思與緬懷的詩意寄託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開篇以秋景起興,意境開闊卻隱含蒼涼。“雁”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是信使、鄉愁與離別的象徵。毛澤東此處借“南飛雁”的意象,既是對自然景象的實寫,更是對長征途中犧牲戰友的深情回望。大雁飛行時的隊伍或一字形或人字形,形成整齊有序的隊形。我們古人就以“雁序”來代表兄弟排序。又因為大雁每年嚴格守時南來北回,仿佛寄託了人們的相思與鄉愁。范仲淹的《秋思》就有“衡陽雁去無留意”,而李清照卻道“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此詩詞創作於1935年10月7日,當天的節氣是白露。我們知道,大雁是從白露開始南飛,到寒露為止。此時,站在六盤山上高峰處的毛主席,抬頭是能看到南飛的大雁的。毛主席望斷的,其實並不是南飛的大雁,而是倒在長征路上的戰友們!長征一路,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無數紅軍戰士長眠於途中。“望斷”二字,不僅是目送雁群南飛直至消失,更是偉人對那些未能一同走到陜北的同志們的無限痛惜與懷念。也許無人留意,大雁結隊飛行,其“隊員”的數量是有規律的,6隻、12隻、18隻、24隻——一般都是6的倍數。雁去有數,戰友犧牲無數,怎不令人愁腸寸斷!雁陣南歸,人卻不返,這其中有對犧牲戰友的悲悼,也有對革命事業沉重代價的清醒認知。這是一種超越個人情感的、對集體犧牲的深刻緬懷,是革命領袖對人民英雄的崇高致敬。
屈指行程二萬:數字背後的苦難與輝煌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一句豪邁堅定,“二萬”這個數字,並非文學的誇張或隨意的概指,而是對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偉大史實的詩意概括和有力見證。
根據中央紅軍長征路線實地勘測和歷史記錄,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從1934年10月自江西瑞金出發,至1935年10月抵達陜北吳起鎮,總行程約二萬五千里。這裡的“二萬”是一種概括性表述,突出其艱難漫長。“屈指”這一動作,舉重若輕,背後卻是跨越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渡過24條大河的壯舉。其實,長征中,也有一些紅軍幹部一直堅持寫作戰日記。其中,肖鋒的日記最為完整詳細,幾乎一天都不少,內容既包括每天的天氣、行軍路線、作戰行動、人員傷亡、彈藥消耗以及俘虜繳獲,也包括當天的行走路程、所到地點等。根據這些日記,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後對長征進行了初步總結,路程就是據此逐一匯總計算出來的。這“二萬”是紅軍用雙腳丈量的中國革命之路,是用鮮血與生命鋪就的信仰之路。它代表着事實、象徵着毅力,更折射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工農紅軍非凡的戰略勇氣與生存智慧。
紅旗漫卷西風:矛盾間的豪情與憂思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毛澤東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
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
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紅旗漫卷西風”採用倒裝句式,本為“西風漫卷紅旗”,但語序調整後,“紅旗”被置於句首,成為視覺與精神的焦點。這一方面強調了紅旗的存在與飄揚,另一方面也通過“西風”的傳統意象暗含了困境與憂思。
“西風”二字,在古詩詞語境中,往往帶有蕭瑟、悲涼之感,暗示着環境的嚴酷與前途的未卜。此時紅軍雖成功翻越六盤山(長征途中最後一座高山),但人數銳減、前有堵截、後有追兵,陜北根據地尚未鞏固,革命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紅旗漫卷西風”承載着雙重情緒:既有革命旗幟不倒的堅定,也有對前途命運的深沉憂思。
同樣是咏紅旗,毛主席寫於1931年春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那是反“圍剿”勝利後的豪情沖天與昂揚自信;“不周山下紅旗亂”那是勝利的喜悅和對革命前程的嚮往和自信。《清平樂·六盤山》創作時,面對僅剩七千人的隊伍和依然強大的敵人,“紅旗漫卷西風”更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憂思:革命火種如何存續?未來道路指向何方?這種憂思,並非悲觀動搖,而是作為戰略家對形勢極端嚴峻性的清醒認知。英明的領導者能在勝利的徵兆中看到隱憂,在凱旋的序曲裏保持冷靜,這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政治智慧與歷史自覺。
何時縛住蒼龍:清醒是一種戰略力量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主席最後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收束,將詩意推向高潮,更體現出政治與軍事上的高度清醒。“長纓”象徵手中已掌握的革命武裝力量和心中堅信的革命真理。此刻和毛澤東沒有盲目樂觀地高呼“即刻勝利”,而是冷靜發問“何時縛住蒼龍”?它實際上為黨和紅軍提出了一份歷史性考題:怎樣才能“縛住蒼龍”?何時才能“縛住蒼龍”?這體現了毛澤東作為當時黨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作為軍事戰略家清醒的、實事求是的戰略判斷。
毛澤東深刻認識到,雖然紅軍主力已抵達陜北,但革命力量仍很薄弱,面臨的生存壓力與戰略挑戰依然空前嚴峻。國民黨重兵集團持續圍困封鎖,陜北根據地物資匱乏、人口有限,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複雜局勢更要求黨在政治和軍事上作出極其精準的應對。
正是這種清醒,推動中國共産黨在困境中尋找出路,最終走向勝利。“何時”之間,是思考、是謀劃、是戰略定力,是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面對一切挑戰的體現。
新征程上新趕考:寶塔山下的重溫與啟示
站在寶塔山下,歷史的迴響與時代的召喚交織在一起。在這裡重溫詩詞與誓言,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精神傳承。毛主席通過這首詞告訴我們:真正的信仰者,既要懷有對理想的堅定自信,又要保持對現實的清醒認知;既要緬懷犧牲、敬畏歷史,更要敢於面對複雜局面、善於謀劃未來。
今日中國,已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們依然面臨各種風險挑戰。重溫詩詞與誓言,就是提醒我們自己:勿忘初心,不忘來時路;保持清醒,走好腳下路;堅定信心,開創未來路。唯有如此,才能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不斷奪取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