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文物學會會長顧玉才
《唐帝陵石像生藝術研究》
張輝 著,科學出版社
在文化遺産保護與研究不斷深入發展的當下,西安理工大學教授張輝所著的《唐帝陵石像生藝術研究》作為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重要成果,展現出在該領域研究的高度。這部著作回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文化遺産保護與創新的要求,體現了學術研究服務國家文化建設的使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曾於2024年10月參加了張輝在乾陵博物館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開題會。會上,張輝清晰闡述項目規劃與思路,讓我對數字賦能唐帝陵雕塑項目有了更清晰的認識。2025年6月,我又參加了張輝負責的西安理工大學文化遺産與數字化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見證了研究中心的誕生,也看到了團隊在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積極作為。
不同時期的唐帝陵翁仲。
在交流中我了解到,本書的研究工作從2005年就已開始。這20年裏,張輝帶領西安理工大學同仁及研究生數十次前往唐十八陵進行野外考察,行程數萬公里。他們不畏艱辛,在古墓荒冢間勾陳索引,這種長期堅守和系統工作令人欽佩。可以説,本書不僅是張輝個人的研究成果,更是一個研究團隊長期堅守進行系統工作的集中體現。
《唐帝陵石像生藝術研究》設計簡潔、文字洗練、圖像慧中,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承載唐陵文化的中華傳統經典圖書。該書採用藝術史學、考古學與影像藝術學等多學科交叉方法,構建了完整的唐帝陵石像生研究體系。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打破了單一學科的局限,為全面深入研究唐帝陵石像生提供了有效路徑。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該書開創性地將數字化技術應用於石像生研究,通過三維掃描、多光譜成像等技術手段,建立可永久保存的數字檔案,為文物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該書還用傳統攝影“藍曬法”“蛋白法”“濕版法”等古典影像技術,留存傳統文明的印痕,進而探討中國唐代那種宏大而精微、厚重而浪漫的美學風格。這種研究方法上的創新,為文化遺産的精准保護、科學利用和藝術再現提供了可借鑒的範例,推動了文化遺産保護與現代科技的融合。
唐陵系列(二)—崇陵翼馬(陜西涇陽 2009 年攝 藍曬法)。
唐陵系列(二)—景陵仗馬(陜西蒲城 2009 年攝 藍曬法)。
唐陵系列(三)—定陵蹲獅(陜西富平 2013 年攝 蛋白印相法)。
《唐帝陵石像生藝術研究》是一部“立足學術前沿、回應國家需求”的佳作。它以紮實的實證研究為中國帝陵雕塑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又以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應用為後續學術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這種“夯實基礎、着眼長遠”的學術品格,正是新時代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應有的擔當。
數字唐陵三維全息投影。
360°全景展現唐陵雕塑。
近日,欣聞張輝團隊又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中國帝陵雕塑藝術數字賦能與創新傳播研究”,對此我們充滿期待。希望新課題能在本書對唐帝陵石像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完善技術標準,推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唐帝陵雕塑數字化保護體系,為我國的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