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育長期發展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與學習者逐漸認識到,單純的物理知識傳授難以滿足個體全面發展的需求。隨着教育理念的持續更新,物理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融合不僅契合教育的本質目標,更能為學生成長提供全面支撐,下文將從融合邏輯、實踐路徑及現存問題等方面展開系統探討。
物理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邏輯
目標契合:指向 “全人” 培養。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物理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在這一目標上高度一致。物理教育助力學習者理解自然規律,掌握探索世界的科學方法,培育理性思維與創新意識,這是個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能力;人文素質教育則引導學習者思考人生價值、社會責任,培養共情能力、審美能力與道德判斷力,這是個體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核心素養。例如,在牛頓運動定律的教學中,物理教育可幫助學習者掌握物體運動軌跡的計算方法,而人文素質教育則能引導學習者探究牛頓在科學探索過程中展現的堅持不懈精神,以及這一科學發現對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意義,二者結合可使學習者既具備 “做事” 的能力,又明確 “做人” 的方向。
內容關聯:物理知識蘊含人文內核。物理學科的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一部承載人文精神的歷史,為二者融合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載體。從哥白尼提出 “日心説” 挑戰傳統權威,到居裏夫人歷經艱辛發現鐳元素並拒絕專利、造福人類;從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推動物理學革命,到霍金在病痛中堅持探索宇宙奧秘,這些物理學家的事跡不僅是物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蘊含着追求真理、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人文精神。此外,物理知識與人類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緊密相連,如核能的開發既體現了物理知識的突破,也涉及科技倫理、環境保護等人文議題;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信息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交流模式。這些內容使物理教育擺脫孤立的知識傳授模式,與人文素養的培養形成自然銜接。
需求導向:適應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從 “單一技能型” 轉向 “綜合素養型”。一方面,科技創新需要跨學科思維支撐,物理研究往往需結合哲學、社會學等人文知識,如人工智能的發展涉及算法倫理問題,要求研究者具備人文關懷與道德判斷能力;另一方面,職場競爭不僅考驗專業能力,更注重溝通協作、責任擔當等人文素質。在教育實踐中,學生群體在小組完成物理實驗報告的過程中可清晰發現,僅掌握實驗原理與數據計算難以滿足需求,還需與組員開展有效溝通、進行合理分工,同時客觀分析實驗誤差、尊重科學事實,這些環節均離不開人文素質的支撐。
物理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融合的實踐路徑
創新課堂教學:挖掘物理知識中的人文元素。課堂是教育融合的主陣地,教師可通過重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物理教學全過程。在知識講解環節,可採用“物理知識 + 人文故事”的教學模式,如在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中,除介紹法拉第的實驗過程與楞次定律的內容外,還可講述法拉第出身貧寒卻堅持自學、拒絕貴族封號專注科研的事跡,使學習者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在規律探究環節,引入“辯論式教學”,針對“科技發展是否會加劇社會不平等”“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作”等與物理技術相關的人文議題,組織學生分組辯論,培養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與社會責任感。此外,可利用多媒體資源,播放《宇宙時空之旅》《物理的故事》等紀錄片,讓學習者在直觀感受物理之美的同時,理解科學與人文的共生關係。
開展實踐活動:搭建知識與素養的連接橋梁。實踐活動可幫助學習者將物理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實踐中提升人文素質,具體可分為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兩類。校內可組建 “物理與人文” 社團,開展 “物理學家傳記分享會”“物理科技倫理研討會” 等活動,如在社團中舉辦 “核能的利與弊” 主題研討,學習者通過查閱資料、模擬論證,既能加深對核物理知識的理解,又能學會從社會、環境、倫理等多角度思考問題;還可組織物理實驗設計大賽,要求學習者在設計實驗時,既要注重科學性與創新性,又要考慮實驗過程的安全性、環保性及實驗成果對生活的實際意義,培育責任意識。校外實踐可結合社會熱點,如組織學習者參觀科技館、新能源企業,採訪一線科研工作者,了解物理技術在實際生産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科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還可開展 “物理知識進社區” 活動,讓學習者向居民普及節能減排、安全用電等物理知識,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提升溝通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強化教師引導:提升教師的跨學科素養。教師是教育融合的關鍵推動者,其自身的人文素養與跨學科能力直接影響融合效果。一方面,學校可定期組織教師參與 “物理與人文” 跨學科培訓,邀請哲學、歷史、社會學領域的專家開展講座,幫助物理教師拓寬知識視野,如學習科學史、科技倫理等相關內容,確保教師能在教學中準確挖掘物理知識中的人文元素;另一方面,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注重言傳身教,展現人文關懷,如當學生實驗失敗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誤差的物理原因,還要鼓勵學生正視挫折、勇於探索,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既要關注答案的正確性,也要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與表達邏輯,鼓勵學生提出獨特見解,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
物理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並非簡單的“物理+人文”疊加,而是二者的深度滲透與有機統一。這種融合既能賦予物理教育更多溫度,也能為人文素質教育奠定堅實根基。相信通過持續的探索與實踐,學習者可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塑造健全人格,成長為適應時代需求的全面發展人才。(作者: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江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