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新(科學出版社),郝晨揚(科學出版社)
當我們徜徉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欣賞各種美景之時,經常會在那回眸的一瞬,發現一朵朵“小傘傘”隱藏在草叢中、森林裏,它們不僅默默地支撐着生態系統,還為小動物和人類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藥物,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蘑菇。但是,有一些蘑菇卻“包藏禍心”(毒素),可能給誤食者留下“獨家”記憶!
那麼,問題來了:哪些蘑菇有毒?長在哪?誤食後有什麼症狀?如何預防和有效治療?快速、準確地識別毒蘑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哪些蘑菇有毒?依據《中國毒蘑菇新修訂名錄》,我國的毒蘑菇種類達660種,隸屬於2門5綱14目59科162屬。其中,子囊菌門40種——盤菌綱27種、錘舌菌綱8種、糞殼菌綱5種;擔子菌門620種——蘑菇綱619種、花耳綱1種。在屬水平,含有30種以上的屬有鵝膏屬(67種)、絲蓋傘屬(41種)、乳菇屬(30種),掌握了這3個屬的鑒別特徵,你就認識了我國將近21%的毒蘑菇。
長在哪?包括毒蘑菇在內的大型真菌有着鮮明的生態地理分佈特點,這與氣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地帶性生態因子和特定小生態因子的有規律或非規律性的變化密切相關。按營養方式不同,可將毒蘑菇大致分為3種生態類型:腐生型(如生長在松樹樹榦上的橙裸傘)、共生型(常見於外生菌根菌中的毒蘑菇)、寄生型(如生長在小麥等禾本科植物花序上的麥角菌)。
誤食後有什麼症狀?毒蘑菇種類不同,其含有的毒性成分不一樣,中毒後産生的症狀也不同。國內外已報道的蘑菇毒性成分超過124種,但能夠有效檢測的毒性成分種類並不多,目前可以檢測的主要是鵝膏肽類毒素、毒蕈鹼、異噁唑衍生物、裸蓋菇素等。根據作用靶標器官,將我國的毒蘑菇中毒症狀分為8種類型:急性肝損害型(如致命鵝膏,主要毒性成分為鵝膏毒肽和鬼筆毒肽)、急性腎損傷型(如赤腳鵝膏,主要毒性成分為2-氨基-4,5-己二烯酸)、神經精神型(如黃鱗鵝膏,主要毒性成分為異噁唑衍生物)、胃腸炎型(如鉛綠青褶傘,主要毒性成分為青褶傘素)、橫紋肌溶解型(如亞稀褶紅菇,主要毒性成分為環丙-2-烯羧酸)、溶血型(如卷邊樁菇,毒性成分不明)、光過敏性皮炎型(如污膠鼓菌,主要毒性成分為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其他類型(如毒溝褶菌,毒性成分不明)。
如何預防和有效治療?2024年,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司委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共同研製了“有毒動植物和毒蘑菇中毒科普宣傳及診療鑒定‘工具箱’”並動態更新,其中毒蘑菇是重點關注對象,為解決有毒動植物和毒蘑菇中毒防治問題提供了“一站式”專業技術支持。其實,最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就是認清它是什麼蘑菇、避免誤食。
為了更好地回答上述問題,吉林農業大學圖力古爾教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祝良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陳作紅教授、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研究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李海蛟研究員在數十年真菌資源調查、分類學研究、中毒事件處置的基礎上,聯合撰寫了《中國的毒蘑菇》一書。我國著名真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莊文穎先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首席專家孫承業研究員都很關心該書的撰寫和出版,並欣然為該書題寫序言。該書系統梳理了我國毒蘑菇研究歷史與現狀、種類及其生態地理分佈、標本採集和處理、形態特徵與鑒定、中毒症狀類型及其毒性成分、中毒診斷與治療要點等,圖文並茂,集中展示了我國毒蘑菇51科126屬509種(其中作者獨立或參與命名的毒蘑菇新種106個)、毒性待確定的蘑菇26種,列述了我國分佈待確定的毒蘑菇65種,可為毒蘑菇的快速識別、中毒預防與救治提供科學指導或參考。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幅員遼闊,擁有豐富的毒蘑菇物種資源,如在蘑菇屬、裸傘屬、斑褶菇屬等分佈廣泛的毒蘑菇重要類群中,還有不少有毒種類需進一步調查、研究;有的物種的毒性可能記載不夠全面、認知不夠深入,仍需要進一步採集標本、檢測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