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套馬溝村:一個“荒村”的蛻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1 20:05:08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套馬溝村:一個“荒村”的蛻變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1日電(記者賀書琛)天氣轉寒,但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茂旗套馬溝村,游客們熱情卻絲毫不減。他們在田間暖棚採摘蔬菜瓜果,在篝火晚會品嘗地道的農家豐收燴菜……記者看到,這個僅有數十戶農民居住的小鄉村,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實現了“農田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農産品變熱銷品”的華麗轉身。

  曾經的套馬溝村人跡罕至,是村民口中的“荒村”。“以前我們住的是土房子,年輕人多數外出打工,留在村裏的人以種地為生,靠天吃飯。”73歲的劉生小看著如今生機勃勃的村莊,回憶起過去不住感嘆。

  如今的套馬溝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田園旅游綜合體。春日碧波蕩漾,游人在花海中感受大地甦醒的蓬勃;夏日音樂瀑佈下,人們在蟬鳴聲中邂逅自然的野趣;秋天採摘滿筐瓜果,來客在篝火晚會品嘗豐收的醇美;冬天窯洞熱炕頭,大夥齊聚吃一碗熱騰騰的殺豬菜……

  游客在套馬溝村游覽。新華社發

  套馬溝村的變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結出的碩果。2016年,達茂旗與石寶鐵礦集團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合作成立內蒙古豐域農牧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對套馬溝進行整體規劃與易地搬遷,在舊址上打造集農業種植、農産品加工、旅游觀光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那時起,這裡的農業産業不再是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轉化為了可觀賞、可體驗、可消費的旅游産品。套馬溝村建設了高標準農田3000畝,其中智慧農田900畝,種植綠色有機農作物,並成功註冊“豐域”、“套馬溝”、“札檬檬花沙蔥羊”等品牌商標,成為周邊地區的優質食材供應基地。

  “春賞花、夏避暑、秋採摘、冬民俗”,套馬溝打造全季節旅游體驗,讓農業資源實現了效益最大化。套馬溝村內的農耕文化村史館、江南風情四合院、陜北窯洞、水岸木屋、音樂瀑布等景點錯落有致;種植、養殖、加工、採摘、垂釣、食宿、觀賞等功能區一應俱全。“套馬溝現在具備了日均接待游客吃三千人、住一千人的規模,已成為集親子研學、黨建團建、旅居康養、散客游玩於一體的熱門打卡地,景區年營收突破一千萬元。”內蒙古豐域農牧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經理趙浩然介紹道。

 圖為套馬溝村的水岸木屋。新華社發

  鄉村旅游的發展,為村裏帶來了300余個就業崗位,讓村民既“挪窮窩”,又“換窮業”。“沒想到在村裏成了‘上班族’。”劉生小高興地説,他和老伴都在村裏工作,除了工資,還有土地流轉收入和旅游經營分紅。為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套馬溝村不僅為流轉土地的村民支付租金,還吸納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就業,並且為65歲以上無勞動力村民發放高齡補貼。村民原來不足1000元的人均月收入提升至3000元,就業崗位收入每月3000元以上。

  生態保護也推動了套馬溝村的華麗轉身。“我們從2017年起持續開展生態修復,累計植樹造林5000畝,植被覆蓋率提升至84%。”趙浩然説,套馬溝村創新推行“有機飼草種植—養殖—糞便還田”的循環農業模式,促進了生態産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通過污水凈化回用、旱廁改造、完善環境管理長效機制等舉措,實施了人居環境整治,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如今,套馬溝村在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闊步向前,摹繪生機盎然、百姓富足的田園詩情。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