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重逢“米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10:26:3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重逢“米王”

字體:

  恰逢秋收,途經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窗外掠過連片的金黃稻浪,忽然記起一位老朋友。心底涌起念想:“多年不見了,老人家還好嗎?”

  我拿起手機給他打電話。響了兩遍,接了,爽朗的笑聲傳來:“到村口,我來接你!”

  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南洲村,李昌浩查看水稻長勢。本組圖片均由新華社發(曾丹 攝)

  老人叫李昌浩,我和同事多次寫過他的故事。他種了50多年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寫《種田筆記》,有自己獨特的種田思路:別人耕田兩遍便罷,他偏要深耕四遍,説“土松了,稻子才能更好扎根”;別人追求化肥的速效,他卻熱衷於漚農家肥,哪怕成本翻倍,只為“人養肥地,米才養人”;除草劑省工省力,他卻蹲在田裏人工拔草。他家稻穀産量不算高,可田裏總有青蛙跳、泥鰍鑽,他守着這方水土,樂在其中。

  2016年湖南首屆“米王爭霸賽”,憶起來仍覺鮮活。當時,在外地的女兒替他報了名,説服他背着一蛇皮袋米,搭班車去了賽場。見旁人要麼是企業組隊,要麼有幹部帶隊,陣仗十足,他倒坦然,蹲在角落,用自帶的酒精爐煮了一小鍋飯,準備就着辣椒醬吃完就返程。誰料飯香飄出去,鄰座的人聞香過來嘗了幾口,扯住不讓他走,“你這個肯定拿冠軍!”

  後來的事,便是傳奇——經過一系列指標檢測、100多名評委品嘗和“盲選”,老李竟真的舉起獎盃,成了“米王”。站在絢麗的舞&上,他手足無措,緊張蓋過了激動。

  獲獎後,許多人慕名而來,邀請他當顧問。他婉謝了所有邀請,歡迎大家來現場學習,他願意免費提供食宿。

  車拐過一個路口,上了湘江大堤,秋水映着藍天白雲,金黃稻田與青翠濕地交織成畫,沉睡的記憶甦醒,突然想起了去他家的路。我正指路,一輛摩托車遠遠駛來,騎手腰桿挺得筆直,戴着頭盔,不是他是誰?我急忙下車揮手。

  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南洲村,“米王”李昌浩在家裏碾米。

  多年未見,“米王”雙眼依舊炯炯,頭髮雖添了些霜色,卻依舊濃密,握手時那股遒勁的力道,半點不輸當年。

  “李爹,現在沒種田了吧?”

  “怎麼會不種咧!還在種哦。”

  “前幾年有次在電話裏,你不是跟我説年紀大了,種不動了嘛!”

  “要種,身體還行。不種田,在家裏坐不住。”

  還是那棟熟悉的小樓,庭院換了扇不銹鋼推拉門,锃亮锃亮的,地面新鋪了水泥。堂屋收拾得整潔乾淨,靠墻碼着鼓鼓囊囊的編織袋,裝着剛收的新谷。老爺子扯開袋口,讓我看金黃飽滿的穀子,一臉自豪:“你看這質量,比你上次來又高了一個檔次!”

  坐下寒暄,他端來一杯姜鹽芝麻豆子茶。抿一口,暖意從舌尖往胃裏流淌,黃豆的脆爽、芝麻的香醇在鼻腔裏纏纏繞繞,姜絨的微辣在唇齒間輕輕游走,仿佛來自洞庭湖深處那一股股細浪,帶着土地的溫潤與湖水的清冽。

  老爺子今年75歲了,兩個女兒不放心,多次提出要接老兩口進城住。他欣慰於孩子的孝心,也動心過,但最後還是捨不得離開。“種了一輩子田,現在幹得動,還是要繼續幹。”

  老伴也拗不過他。如今家裏種着三畝五分田,比起高峰時的十多畝,他覺得輕鬆了不少。提到田裏的事,“米王”站起身:“走,去田裏看看!”

  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鶴龍湖鎮南洲村,“米王”李昌浩前往田裏查看水稻情況。

  他的田已經收割完畢,田土的顏色明顯比隔壁的田深上幾分,黑黝黝的。這些年,老人始終堅持深耕、撒農家肥、不打除草劑,田土裏的有機質在經年累月的滋養下愈發豐沛。只是這份堅守也帶來了“幸福的煩惱”:田裏的螺螄、魚蝦多,偶爾還有水蛇出沒,鳥兒也愛往他的田裏鑽,每到播種季節,他不得不守在田埂上,吆喝着驅鳥,像守護自家孩子般護着剛播下的稻種。

  “現在耕種收都有機械,三畝五分田種起來很輕鬆。”有了機械化的助力,老人有更多的時間用於田間日常管理。石灰撒到田裏,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農田多深耕幾遍,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有利於水稻生長;米糠、茶枯、豆粕等漚成的農家肥,可以為水稻提供更全面的養分……這是他數十年摸索出來的經驗,不斷豐富,不斷更新,記在那本老舊卻珍貴的《種田筆記》裏。

  “水稻真是好東西!”站在窄窄的田埂上,聊到種田,平素話不多的老爺子滔滔不絕。他最喜歡水稻抽穗揚花的時節,有時深夜12點,還會打着手電筒去田埂上轉,聞聞稻花淡淡的清香,甚至能聽到揚花時那若有若無的“噗噗”聲……呵,這哪是“米王”,分明是“米癡”!

  臨分別時,我問他準備幹到多少歲。老爺子挽留我再坐會兒:“等我100歲時,你要再來採訪我,我爭取那時候還在種田。”(周楠)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