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條“心”措施 護航成長時-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07:41:4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十條“心”措施 護航成長時

字體:

  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備受公眾關注,不同學段的孩子面臨着各自的成長煩惱。為進一步提高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促進身心健康成長,教育部日前發布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簡稱《十條措施》),涵蓋減輕作業負擔、保障充足睡眠、凈化網絡環境、健全部門協同防護機制等方面,共同為青少年織就一張心理健康防護網。

  立足兒童立場

  在有效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方面,教育部提出,要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嚴禁佈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鼓勵每週設置一天“無作業日”。規範考試管理,減少日常測試頻次,合理設置考試難度,不得以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繼續嚴控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規範非學科類培訓,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防範治理。

  有序推進中考改革,加快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緩解學生和家長升學焦慮。全面落實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每月至少開展一次綜合性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提升學生適應環境、調適情緒、應對壓力等方面能力,增強心理韌性和心理免疫力。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看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的突出亮點在於,它從科學規律和治理創新的角度,精準找到了長期以來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深層次問題。“這些舉措是對《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具體貫徹和有力執行,通過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問題,既有效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更是從機制上推動教育生態的改良。”她説。

  同時,建立監測預警和干預機制。教育部提出,推進建設全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每年組織開展1次心理健康抽樣監測。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每年監測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工作開展情況。督促指導地方建設監測預警系統,完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預警、干預處置機制,推進分級響應模式。統籌規範學生心理健康測評,每名學生每學年接受心理測評一般不超過1次。

  小切口更具可行性

  從小切口入手,使得《十條措施》具有很強的落地性、指導性與可行性。

  劉希婭説:“《十條措施》的每一項都聚焦具體問題,給出了清晰可操作的解決方案,讓文件不僅停留在‘紙面’上。”

  比如,在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方面,《十條措施》明確提出,“合理安排學校上下學時間,不得要求學生提前到校參加統一教學活動,有條件的學校應保障學生必要的午休時間。”“嚴格執行睡眠管理規定,堅決遏制超時學習等違規行為,防止學業過重、無序競爭擠佔睡眠時間。將學生睡眠狀況納入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教育質量評價監測體系。”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着密切&&。體育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內啡肽等神經遞質,有效緩解壓力和焦慮,提升情緒狀態。同時,規律的體育鍛煉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科學研究表明,定期參與體育活動的中小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顯著優於不參與或少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

  基於此,在全面落實“體育每天2小時”方面,《十條措施》提出,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能夠按規定課時開展體育鍛煉,普遍開展“班級賽”“年級賽”等全員性體育比賽活動,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開放周邊運動場館,為學生放學後開展體育鍛煉提供場所保障。鼓勵推行“課間15分鐘”,延長學生課間活動時間,豐富課後服務體育項目,增加學生戶外活動時長。開展健康學校建設試點,探索一攬子解決近視、肥胖、心理健康等學生身心健康突出問題的有效機制模式。

  疏堵結合體現政策智慧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近年來,一些中小學生沉迷手機已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對於智能終端的疏堵,考驗着政策制定的智慧。

  2018年8月,教育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國家體育總局等八部門就曾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産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2021年,教育部再次印發通知,要求中小學生確有需求將手機帶入課堂的,要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本次發布的《十條措施》同樣提到要培養學生健康用網習慣。其中提出,規範管理學生帶入學校的智能終端産品,嚴禁將手機等電子産品帶入課堂。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開展“息屏行動”,減少對網絡過度依賴。

  教育部門也要會同有關部門壓實網站&&監管責任,優化算法推薦機制,不得向學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類信息,堅決遏制“販賣焦慮”“誘導內卷”等違規行為。持續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推廣應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強動漫、短視頻、微短劇、網絡綜藝和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等管理。

  在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方面,實施中小學“護苗行動”,及時化解學生間存在的矛盾衝突,堅決防止各類學生欺凌行為。利用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支持地方探索開發“AI心理助手”“智能減壓室”,為學生提供心理問題初步識別、即時心理支持和情緒疏導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學生心理健康關愛工作中,面向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以及單親家庭兒童等特殊學生群體,教育部提出,要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實行建檔立卡管理;改善寄宿制學校條件,加強對寄宿學生的生活照料和安全管護。(記者 孫亞慧)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