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王思北)10月28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
外賣員寫下《趕時間的人》、打工者開起“詩歌商店”、素人創作者通過短視頻分享日常……近年來,隨着全民生活水平提升和信息化深入發展,人民大眾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意願深度參與文藝創造,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工具創新文藝形式和表達方式,呈現出共創共享的新型文藝形態。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認為,《建議》明確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有助於加強對這一新興文藝的支持和引導,推動更多資源參與新大眾文藝的發展,讓網絡空間裏迸發的創造靈感、涌現的創新活力更好轉化為文化産品,進而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文化的創新和繁榮打開了巨大空間,使得新大眾文藝蓬勃發展。截至2025年6月,我國短視頻、微短劇用戶規模分別達10.68億人、6.26億人。同時,部分創作者在流量驅使下一味追求短期商業利益,出現泛娛樂化、同質化等傾向。專家認為,要積極引導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的健康發展。
胡一峰認為,要加強對新大眾文藝發展規律、價值邏輯與技術向善等方面的研究,為其營造良好發展生態。同時,還要強化價值引導與&&責任,推動“算法向善”、打破信息繭房,創建風清氣正、向上向善、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
“新大眾文藝發展要牢固樹立‘質量為王’意識,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釋放、發揮新興文藝的正能量和積極作用,讓技術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服務於文化事業。”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彭文祥説。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