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王優玲)10月28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動房地産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開發、融資、銷售等基礎制度。
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住房和房地産研究院院長虞曉芬説,適應我國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加快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是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
她認為,將“房地産高質量發展”置於“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框架下,進一步凸顯了房地産行業的居住屬性和民生定位。
加快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將有哪些發力點?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浦湛&&,完善相關基礎制度,提升“人、房、地、錢”四類要素資源的配置效果,是推動新模式落地的關鍵舉措之一。立足於城市內涵式發展和城市更新大場景,房地産要形成産品與服務優質、供應體系健全、要素配置合理、監管制度規範、行業經營穩健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建議》提出“優化保障性住房供給”“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給”“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實施房屋品質提升工程和物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等舉措。
虞曉芬説,供給體系優化與品質升級是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任務。要牢牢抓住“安居”這個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基點,加快完善住房供應體系,以新供給滿足和創造新需求,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住房條件。
浦湛&&,建設“好房子”,增加“好房子”供給,不僅包括新建商品住宅的品質提升,也涵蓋存量住房的更新改造,要從好標準、好設計、好材料、好建造、好運維上下功夫,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實現更高水平“住有所居”,為廣大居民打造一個更有溫度的幸福家園。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