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王悅陽、周圓)10月28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前瞻布局未來産業,是搶佔全球科技産業競爭制高點、塑造發展新動能的關鍵。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辛勇飛&&,《建議》瞄準的未來産業,正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的集中體現,蘊藏着生産力躍升的巨大潛力,具有顯著的産業帶動效應和産業賦能能力,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國際競爭和大國博弈的焦點所在。
“十四五”以來,我國在未來産業前沿領域加快科技布局,在人工智能、生物製造、量子信息、氫能儲能等一批未來産業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專家指出,隨着産業結構不斷演進,未來産業將逐步發展壯大,向新優勢産業轉變。
下好“先手棋”,使其變成“新引擎”,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建議》提出,創新監管方式,發展創業投資,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和風險分擔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鄧洲説,政策舉措在投入與機制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旨在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産業化,呵護未來産業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
在前瞻布局未來産業的同時,《建議》提出着力打造新興支柱産業。
在鄧洲看來,“一體推進創新設施建設、技術研究開發、産品迭代升級”“實施新技術新産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等一系列部署,瞄準加快新興産業規模化發展,“這些産業蓄勢發力,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