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專項債券信息網披露數據發現,截至目前,今年地方債發行已逾8.5萬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36795億元,新增一般債6444億元。“特殊”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遠超去年安排的8000億元額度。
中國財政學會績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今年地方債發行進度保持總體平穩、快中有進的態勢,特別是地方置換債發行進度基本完成,新增債券發行和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同步,為經濟持續向好發揮了關鍵作用。
“今年以來,地方債發行同比高增,是積極財政政策靠前發力的體現。從新增專項債資金投向來看,基建領域仍是主要投向。”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馮琳對上海證券報記者&&。
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發行的用於項目建設的2.5萬億元新增專項債項目中,約28%投向市政和産業園基礎設施,約18%投向交通基礎設施,約14%投向土地儲備,約12%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約12%投向醫療衞生、文化旅游、教育等社會事業,約6%投向農林水利等。
近年來地方置換債發行明顯增多。根據去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議案,除了安排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從2024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
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地方政府債券中,“特殊”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約1.2萬億元,超過了此前安排的8000億元的額度。“可能是因為‘特殊’新增專項債的用途得到擴圍,如被安排用於償還拖欠款、投向政府投資基金等。”馮琳説。
馮琳進一步分析道,截至9月底,用於置換隱債的再融資專項債已發行1.98萬億元。同時,新增專項債發行額度剩餘7228億元,綜合考慮到期壓力,在沒有增量政策&&的情況下,預計四季度地方政府債發行量約為1.2萬億元,凈融資約為6000億元,與前三季度及去年同期相比,供給壓力明顯減弱。
“第四季度地方債券發行還會繼續保持相應力度,發揮好更加積極財政作用,進一步加強與其他政策性金融工具協調聯動。”張依群認為。
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發行已經接近尾聲。近日,多位專家建言提出進一步厘清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底數,適度提高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為地方緩解化債壓力、優化債務結構提供更多政策空間。
在張依群看來,為加快緩解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和降低隱債風險,可以考慮將明年部分置換債納入今年底前發行,將化解隱債風險節奏適度提前,不僅可以極大緩解地方財政收支緊張壓力,還可以釋放穩經濟、促增長、強預期的積極信號,有效激發和調動市場要素活躍度,為“十五五”開局打下良好基礎。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9月12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將繼續落實好一攬子化債舉措,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多措並舉化解存量隱性債務。
馮琳分析,“靠前使用化債額度”有可能指四季度就開始發行提前下達的2026年新增限額,也有可能指明年一季度靠前發行。從以往實際落實情況來看,明年一季度靠前發行的可能性更大。不過,考慮到今年置換債額度基本發行完畢且四季度地方債整體供給壓力較小,將明年部分置換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額度提前在今年四季度發行的可能性也無法排除。若提前發行,將有利於地方政府騰挪出更多資金去搞發展、搞建設,從而釋放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資等方面的穩增長動能,穩定四季度經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