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來,在安徽境內一些國省道沿線出現了不少“新能源加注站”。這些加注站宣稱其銷售的是一種可以完全替代柴油使用,且性能更優的新能源燃料。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加注站銷售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燃料”,且由於産品定位不清、監管依據不明等原因游離於監管之外,存在較大風險隱患。
近期,記者在安徽境內235、318、329等國省道沿線走訪發現,這些位於道路兩側的新能源加注站規模有大有小,大的與成品油加注站類似,小的有撬裝式加注站,更簡陋的只有一台加注機配上一個儲存罐。對於銷售的這種燃料究竟是什麼,雖然工作人員的回答五花八門,但他們都宣稱其可以完全代替柴油使用,並具有環保、性價比高等優勢,由此獲得大量車主青睞。
原來,加注站工作人員口中的這種新能源燃料學名叫“液蠟醇醚”。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其每升售價在5.55元到5.68元之間,而同時期的中石化成品油加注站柴油每升售價為6.64元。
加注站工作人員&&,他們進貨時一般不開發票,在零售過程中,車主大多也不索要發票。由於繳稅少,加上壓縮運營成本,他們可以通過降低售價來吸引顧客。那麼,這種燃料到底屬不屬於新能源呢?
安徽省能源局相關處室&&,雖然加注站宣稱“液蠟醇醚”是新能源燃料,但實際上國家目前並未認定其為新能源燃料,尚未納入能源領域監管範圍。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液蠟醇醚”在銷售過程中存在諸多風險隱患。
在位於329國道沿線的醇盛新能源加注站,記者看到其加注機上標注有“車用清潔燃料0#”“車用清潔燃料92#、95#”等字樣,乍一看讓人誤以為是柴油和汽油。
同時,地方相關職能部門反饋,他們在日常執法檢查中發現,不少加注站存在安全隱患。比如,工作人員在抽取燃料過程中吸煙,加注站安全間距不足,消防器材配備不夠,輸電線路從加注站上空穿過等等。
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宣城石油分公司提供信息顯示,該公司僅縣級市廣德片區2025年1月至7月的柴油銷量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180噸,銷售下滑主要是受“液蠟醇醚”加注站衝擊。對於上述種種問題,基層職能部門卻面臨多重監管難題。
我國對開辦銷售車用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加注站有嚴格管理制度。其在經營階段,必須辦理成品油零售經營批准證書、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等證照後才能對外銷售。但由於目前對“液蠟醇醚”的産品定位並不明確,因此“液蠟醇醚”加注站不受上述約束。
據了解,“液蠟醇醚”屬於易燃品,卻不在《危險化學品目錄》內,應急管理部門不能按危險化學品對其進行監管。
有媒體報道稱,近年來,這種銷售所謂新能源車用燃料的加注站在全國近30個省市快速發展。為確保這些加注站安全、合規運營,安徽宣城、蚌埠等相關地市多次召開專題會議並成立工作專班,統籌安排商務、應急、市場監管、消防等部門開展聯合檢查,並取得良好成效。
業內人士建議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明確産品的性質、組成、混合方式、適用場景等,設定産品的質量下限,倒逼企業標準的提升和完善,為基層職能部門提供有效的監管依據。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金劍、曹力
包裝: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