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科”話丨誰給“風王”踩了“剎車”,打了“轉向”,又是咋知道的?-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5 10:19:38
來源:新華網

嘮“科”話丨誰給“風王”踩了“剎車”,打了“轉向”,又是咋知道的?

字體:

  新華社廣州9月25日電(記者胡拿雲)今年第18號颱風“樺加沙”於24日17時前後在陽江海陵島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40米/秒,颱風級),中心最低氣壓955百帕。預計,“樺加沙”將以20公里左右的時速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

  此前被稱為“風王”的“樺加沙”,為何在登陸前明顯“轉向”“剎車”,由最大風力17級降至14級?

  9月24日,隨着今年第18號颱風“樺加沙”強度逐漸減弱並遠離深圳,在深圳南山區一家剛開門的臨街店舖,一名工作人員拆掉玻璃上的膠帶。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廣東省氣象&首席預報員楊國傑説,由於“樺加沙”體型龐大,維持其強度需要充足的能量支撐。但從24日早晨起,颱風在廣東近岸移動超過10小時,陸地摩擦作用大量消耗其能量;同時,近海海水深度較淺,無法為颱風提供足夠的能量補充,導致其強度顯著減弱。此外,當“樺加沙”到達珠江口時,與副熱帶高壓最為接近,同時疊加北方有弱冷空氣南下,兩者合力會將“樺加沙”向南壓,使得其移動方向轉為偏西,進而沿着廣東中西部海岸線“轉向”移動。

  儘管“樺加沙”強度有所減弱,但在其龐大環流影響下,23日夜間至24日,廣東南部沿海市縣及海面出現14至17級大風。其中,江門上川島國家氣象站錄得最大陣風65.1米/秒,打破了廣東省國家級氣象站塵封已久的最大陣風紀錄。

  9月24日,隨着今年第18號颱風“樺加沙”強度逐漸減弱並遠離深圳,環衛工人在深南大道清理倒伏的樹木。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颱風季節來臨,氣象圖上移動的“風圈”牽動人心。

  何處登陸?路徑是否突變?風力有多強?這些關鍵問題的答案,背後是一場融合超級計算、衛星遙感與專家智慧的精密“追風”行動。

  預測颱風路徑的核心手段是數值天氣預報模型。依託超級計算機,基於流體力學與熱力學方程,模型可計算每個網格點上氣壓、溫度、濕度、風速等要素隨時間的變化,其核心目標在於捕捉那只無形的“風之手”——引導氣流,尤其是副熱帶高壓的形態變化。

  “我們利用無人機探空數據,同步應用在廣東區域模式的同化試驗中,改進了超過72小時的較長預報颱風路徑時效、降水的精細化預報效果。”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副所長周芯玉説。

  此外,經驗豐富的氣象預報員在颱風預測中同樣不可或缺。他們通過對比多模型預報結果、分析一致性,並結合最新觀測數據,判斷初始場準確性及颱風實際結構,不斷優化預報結論。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正推動氣象預報向更精準、智能的方向發展。深圳市氣象局依託盤古大模型,升級打造“智霽”預報系統,通過引入多種天氣擾動因子,生成集合預報産品。在2024年颱風“摩羯”預報中,“智霽”模型提供了更精細、誤差更小的路徑與影響範圍預測,為防災部署提供了關鍵支撐。

  颱風路徑預測不斷進步,是數據、模型與人類智慧交織的成果。從太空衛星的俯瞰,到超級計算機的運算,再到預報員的精準研判,共同織就了一張日益精密的監測預警網絡。儘管“天有不測風雲”,但科技的進步正不斷縮小預測誤差,為防災減災爭取更寶貴的窗口期。科學方法與大數據應用,已成為抵禦颱風災害堅實的“生命之盾”。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