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9月25日電(記者李函林)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已連續兩年陷入衰退。德國政府近期大幅加碼軍工産業投資,以此為疲弱的國家經濟注入強心針。
在政策引導下,德國軍工産業迎來一波投資和擴張熱潮。不過,專家提醒,防務投入對經濟的拉升作用有其局限性,難以成為經濟復蘇的主引擎。
2024年5月17日,一架飛機在位於柏林的德國科技博物館航空展區展出。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迎來歷史機遇
長期依賴出口的德國經濟近年來遭遇能源價格衝擊、産業轉型滯後等多重困難,下行趨勢明顯。德國聯邦統計局9月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7月工業新訂單環比下降2.9%,為連續第3個月下滑。慕尼黑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的秋季預測紛紛下調對2025年德國經濟增長預期。
作為支柱産業,德國汽車製造業電動化轉型遲緩,汽車銷量持續下滑。寶馬、奔馳、大眾等主要車企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車企利潤普遍大幅下滑。美國&&高關稅政策也嚴重衝擊市場外部環境,今年1月至7月德國對美出口順差降至2021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
內外壓力下,德國聯邦議院3月通過一項高額貸款計劃,幾乎無限制放開國防領域的投資;德國政府7月底通過5205億歐元的2026財年總預算,其中國防預算827億歐元,比上一財年增加32%。總理默茨宣稱要將德國軍隊建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承諾到2029年將國防支出佔GDP比重提升至3.5%。
這是2024年1月5日在德國柏林拍攝的德國國會大廈一角。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這波防務投資包括一系列“優先歐洲本土企業”的軍備採購計劃:到2025年年底,德國防部預計將提交60余份訂單,其中包括預算30億至50億歐元的新一代“歐洲戰鬥機”項目、約100億歐元的“拳師犬”步兵戰車項目。
德國經濟與能源部長賴歇説,軍工産業是展現德國經濟韌性“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望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
冷戰結束後,德國軍工産業長期處於收縮狀態,軍費佔GDP比重從1990年的2.5%一路降至2020年的1.4%,導致軍工業産能縮減、技術人員流失、供應鏈脆弱。例如,德國最大軍工製造商萊茵金屬當前産能僅為冷戰時期的十分之一,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
在技術層面,德國在傳統強項如坦克、潛艇製造領域依然保持領先,但在隱形戰機、遠程導彈、無人機等新興領域相對落後。研發投入低於美國等軍工大國、人才結構明顯老化……種種因素制約了德國軍工産業的升級迭代。
在社會層面,二戰後德國政界和民間普遍對軍國主義保持警惕,對擴軍增支爭議頗大,這種氛圍也抑制了軍工産業的發展速度。
不過,這種情況在2022年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後顯著改變。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1月再度入主白宮後收縮對歐洲安全保障承諾,也促使歐洲加快“防務自主”建設的步伐。這種背景下,德國社會對防務的關注度顯著上升,“戰備”成為政府文件和公共輿論的高頻詞。
軍工乘勢而為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德國軍費已連續三年增長,2024年成為全球第四大軍費支出國。德國軍工企業乘勢擴張。
總部位於杜塞爾多夫的萊茵金屬股價在截至8月28日的過去五年中上漲近2000%,躍升為德國第七大上市公司。2024年,該公司80%收入由軍工業務貢獻;汽車零部件業務比重則大幅下降,計劃2025年年底徹底剝離;位於柏林和諾伊斯的兩家汽車零部件工廠已被改建為軍工廠。今年9月,萊茵金屬宣布收購手握多國軍艦訂單的德國呂爾森海軍艦船公司,以生産陸戰裝備聞名的萊茵金屬借此將業務拓展至海戰領域。
生産傳感器和雷達的德國亨佐爾特公司近三年多來訂單激增,所産TRML-4D等雷達應用於俄烏衝突戰場。今年3月財報顯示,亨佐爾特2024財年收入超過22億歐元,預期2025全年可達25億歐元。
德國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的潛艇和護衛艦等産品需求持續攀升,2023—2024會計年度銷售額約21億歐元,較前一年增長16.7%。
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州逐漸形成軍事裝備的製造集群。空中客車防務與航天公司、迪爾公司、歐洲導彈集團等巨頭總部均設於此。
部分企業“民轉軍”。德國激光技術巨頭通快集團今年決定打破“不生産武器”的傳統而進軍防務領域,包括開發可用於攔截無人機的激光防禦武器。
德國大眾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公開&&,公司密切關注與國防工業相關的發展機會,不排除將部分民用工廠改為武器工廠。
投資回報有限
德國就業研究所預測,德國防工業上升趨勢將延續多年,有望創造多達20萬個就業崗位。不過,不少經濟學界人士對軍工經濟的“補血”潛力持審慎態度。
2023年10月6日,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被燈光點亮。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指出,在企業投資和私人消費疲軟的背景下,德國擴大防務支出必須主要通過政府舉債、而非增加稅收來籌資,否則可能使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萎縮。
經濟評論家沃爾夫岡·穆爾克指出,為擴軍而增加的債務將長期推高利息支出,削弱政府在科研和社會服務等領域的財政靈活性。另外,擴軍需要更多年輕人服役,勞動力市場卻普遍缺乏技術工人。
在德國曼海姆大學經濟學教授湯姆·克雷布斯看來,“經濟軍事化”是一場高風險賭博,總體回報率很低。以衡量政府額外支出對GDP拉動效應的“財政乘數”來看,軍費支出的指數最高僅0.5左右,即每投入1歐元軍費,經濟活動僅增加約50歐分的價值;而基礎設施、教育和托幼投資的“財政乘數”往往是軍費的兩到三倍。
從産業運行規律看,軍工短期內也難以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一是軍工項目周期長,新建生産線、培養技術人才往往需要數年時間;二是生産過程高度自動化,對就業帶動有限。
不過,軍事科研成果若能有效轉化為民用,可成為推動經濟創新的重要動力。
“國防工業産業鏈涵蓋鋼鐵、電子、材料等基礎行業,也包括高科技領域的軟硬體和先進武器製造。這不僅能帶動産能提升,還會拉動相關行業發展並創造就業機會。”中國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對記者説,經濟低迷期可通過軍工投資提振企業信心和改善盈利環境,為傳統支柱産業的轉型升級爭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