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9月21日電 題:三所“零近視”小學帶來的啟示
新華社記者岳冉冉、陳欣波
繼雲南紅河州屏邊縣灣塘小學2022年被發現是“零近視”後,該省今年又新增兩所“零近視”學校——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臘福小學與戈的小學。這兩所小學323名孩子無一近視,視力全部在5.0及以上。
雲南三所學校創造出近視率為“零”的奇蹟,並非依靠昂貴的多媒體設備,也沒有高科技的干預手段,關鍵就是保證學生每天3小時以上的戶外運動時間。
晨跑、大課間、體育課、課外活動環環相扣,孩子們在青山、綠樹、田野間奔跑游戲,眼睛長期處於自然光環境下。用戈的小學校長的話説:“想要孩子眼睛亮,讓他們多待在戶外吧。”
“零近視”小學孩子們明亮的雙眼。新華社記者陳欣波 攝
醫學研究表明,每天2小時以上的戶外運動是預防青少年近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為自然光線能刺激視網膜分泌多巴胺,從而有效抑制眼軸變長,而眼軸過長正是近視的主要誘因。然而,這劑免費的“良藥”卻在當今社會變得稀缺。學校擔心安全,家長追求成績,孩子的戶外時間被壓縮,於是,出現了“越重視教育、越損害視力”的怪圈。
我們一方面為孩子居高不下的近視率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卻在剝奪他們保護視力的時間,“足量的戶外運動”看似簡單,卻是當前教育生態較缺失的一環。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一些學校和家長把分數視作教育成功的指標,從小就讓孩子在題海中游泳、奔波於補習班和興趣班之間,雙眼長期被電子屏霸佔、被近距離讀寫禁錮。這些“室內化”的生活模式,讓孩子失去了通過陽光保護視力的天然機會,也讓鼻樑上的眼鏡度數越來越高。
課後,臘福小學的孩子在接力(上)。戈的小學的孩子在踩高蹺(下)。新華社記者陳欣波 攝
“多運動有什麼不好?孩子們身心健康、三觀正確最重要,視力好是一輩子的大事,是看見美好世界的基礎,做錯題、沒考好都是小事。”臘福小學校長的話值得深思。
不可否認,這三所學校都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條件、教育資源無法與城市學校相比,但恰恰是這種“落後”,卻“意外”保留了教育與自然最本真的聯結。課後,孩子們不是與電子産品為伍,而是在鍛煉或參與農耕勞動,他們的世界不僅有課本和作業,還有青山、藍天和家裏的活計,在運動與勞動中,他們不僅強健了體魄、保護了視力、減少了看電子産品的時間,還培養了責任心、自理能力、協作精神和對自然的熱愛。
三所“零近視”小學像一面鏡子,啟示我們:教育的成果,不僅可以體現在成績單上,也可以映照在孩子們清澈明亮的眼睛裏;好的教育可能不需要高昂的代價,而需要回歸常識、回歸自然、回歸兒童的天性。
是時候重新審視戶外運動的重要性了,對預防近視來説,它絕非“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