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肯尼亞馬賽馬拉9月19日電 記者手記|29個女孩一個家,取名叫“幸福”
新華社記者鄭夢雨 嚴鈺景
越野車載着中國游客捐贈的鞋、衣服和衞生用品,記者一行還帶着剛從超市買的餅乾和糖果,開車前往肯尼亞馬賽馬拉自然保護區深處的一座鐵皮屋。
這座並不顯眼的鐵皮小屋,是一群孩子們的“家”。一共有29名3歲到18歲的女孩,她們大多失學、失家,有的因反抗早婚、割禮等陋俗而出走。
56歲的瑪麗·西蘭托伊是這裡孩子們的“媽媽”。在納羅克郡政府婦女兒童事務局做志願工作期間,她認識了許多有不幸經歷的女孩。
2019年,當重慶人湯麟和袁林前往馬賽馬拉創業時,西蘭托伊協助他們接手當地帳篷酒店,並請求二人在酒店為她保留一個商店,讓她能夠有收入來養育她的“女兒們”。
“我自己也有一個女兒。”48歲的湯麟説,“當看到路上的小孩光着腳和我們打招呼,我沒法坐視不管。”袁林説:“當地人幫我們打開了經營局面,我們也想盡己所能回報他們。”
在當地婦女兒童事務局發布的一份報告中,10歲至19歲的青少年孕者約佔當地孕婦的三成。他説,很多女孩在涉世未深時被家裏嫁出去,只為給家裏換幾頭牛。
2023年6月,湯麟和袁林在位於肯尼亞納羅克郡西納羅克區的艾通鎮購置了一塊土地,搭建起現在這所救助中心。儘管條件簡陋,但西蘭托伊和她的“女兒們”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
這兩年,湯麟和袁林為女孩子們修繕房屋,搭建電力設施和水塔,出資支付女孩們的學費,雇傭保安和生活老師。
如今,孩子們在草地上歡快地踢球,鐵皮屋附近建起了教室、廚房和廁所,還有三座當地的茅草屋作為西蘭托伊的辦公室和住處。這方小小天地間,不時傳來陣陣歌聲。
西蘭托伊説,她希望教給女孩們什麼是對錯,怎樣塑造健康人格。在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自己也在學習如何去關懷、去愛他人。
2024年3月,納羅克郡社會發展局授予救助中心“社區公益組織”認證,期待它為當地社區帶來更多支持和幫助。
救助中心名叫“Namunyak”,在馬賽語中,是“幸福”的意思。
我問他們,“幸福”是什麼樣子——
13歲女孩米切爾·凱特雷覺得,幸福就是能上學、有夥伴,未來她想做一名廚師,因為她在給別人做好吃的食物時感到快樂。
在西蘭托伊心中,幸福就是有一天她不再需要“救助”任何人,這些孩子可以長大,成為她們自己。
湯麟説,幸福應該是可持續的。
袁林説,幸福是天下的女兒都能擁有好的生活。
在廣闊的稀樹草原上,他們種下一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