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拂過阿爾泰山,沿着219國道一路馳騁,沿途層林盡染,景色美不勝收。
行至新疆吉木乃縣草原石城景區,似乎闖入一個由巨型花崗岩雕刻的石林,千姿百態的奇石,或如蟄伏的巨獸,或似擎天的柱石,或像神秘的城堡,錯落分佈於莽原之上,讓人忍不住感慨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這是秋日的草原石城。(受訪者供圖)
這座“露天奇石博物館”,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托斯特鄉南部。上萬年的溶蝕和風蝕作用,形成了這裡獨特的花崗岩石蛋、石穴、石洞、石盆等。
曾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疆首個經過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通天洞遺址就坐落於此。
這是秋日的草原石城。(受訪者供圖)
2016年,在考古隊員的手鏟下,這座沉睡許久的洞穴遺址被喚醒。距今5200年左右我國最早的小麥遺存,新疆最早的碳化黍顆粒,上千件石器……大量珍貴文物重見天日,還原了4.5萬年前新疆大地上人類活動、東西方文明交往的歷史。
“從這個角度看,像不像巨石圍成的天然四合院?”站在通天洞一側、一塊地勢較高的巨石上,通天洞遺址考古工作隊隊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手指向下,向游客繪聲繪色地介紹:“那時的人們,夏天多在這側,冬天在背風向陽的對面巨岩下,打打石器、曬曬太陽。”
通天洞遺址考古工作站設有文物修復室、標本陳列室、遺址文化展示室等設施,不僅為考古研究提供了良好條件,也成為向公眾展示考古成果的重要窗口。
通天洞遺址考古工作隊隊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為游客講解考古發掘經歷。新華社記者 張瑜 攝
在考古工作站整理文物、撰寫考古工作報告之餘,於建軍常常為研學團隊講解。有時他會拿起一塊燧石,演示遠古人類如何製作石器;有時會帶領學生們觀察洞內的火塘遺跡,講述先民們如何利用火來驅趕野獸、烹飪食物、取暖照明。
有一次,研學團隊的學生們在專業人員帶領下發現了一小塊陶片,邊緣還帶着火燒過的痕跡。“或許這痕跡是古人煮肉時留下的,”來自北京的小學生祝思宇激動不已,“好像能看見先民圍坐在火堆旁煮食物的場景。”
古今之間,由“跨越時空”催生的感動,常在這裡發生。研學旅行作為吉木乃縣的新興業態,正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看中了這裡獨特的自然景觀、文化資源,不久前,北京四至文旅有限公司將研學基地設在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考古工作站旁。公司負責人蕭樾&&:“這裡不僅擁有重量級的考古遺址,還毗鄰喀納斯景區,交通便利,是開展跨學科研學旅行的理想場所,學生們可以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體驗中感悟歷史。”
這是草原石城景區裏的一處怪石。(受訪者供圖)
上半年,吉木乃縣旅游人數116.5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4%。當地牧民也從中受益。巴力很·烏熱孜拜一家原來依靠放牧為生。現在,他們開辦了農家樂,為游客提供食宿服務,收入提高不少。隨着吉木乃縣連通各地的一、二級公路暢通,旅游熱度持續攀升,讓巴力很對未來的日子充滿期待。
夕陽西下,秋風吹過石隙,奏響自然樂章。巨石不語,卻洞見萬年,自然與人文交融,共同繪就了一幅跨越時空的畫卷。
策劃:王黎、李歡
記者:張瑜、賀小童、古扎麗努爾
視頻:賀小童、張瑜、娜迪亞·哈依拉提
海報:李歡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新疆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