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地鐵穿梭於這座千年古城。作為標誌着巴基斯坦進入“地鐵時代”的首條地鐵線路,橙線項目不僅改寫了這個南亞國家的城市交通史,更承載着像艾力·阿爾卡姆這樣的年輕工程師的夢想。
在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項目現場,頭戴安全帽的艾力·阿爾卡姆正站在一群新入職的同事間,自信地為他們開展技術培訓。他的自信,得益於中國的“魯班工坊”職業教育。
2018年,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與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術教育與職業培訓局攜手,在這裡播下了職業教育合作的種子——巴基斯坦魯班工坊。
這是天津在海外建設的第5個魯班工坊,也是在上合組織國家建設的第2個魯班工坊。從此,中國優秀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與先進的技術技能跨越喀喇崑崙山脈,為“中巴經濟走廊”輸送本土化人才。
幾年間,一批批巴基斯坦青年,通過這一“技術之橋”擁有了更加閃亮的人生,艾力·阿爾卡姆也懷揣夢想,來到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交流學習。他“像海綿一樣”吸收現代技術知識,希望以紮實的技術技能作為最好的“畢業證”。
2020年春天,艾力·阿爾卡姆作為巴基斯坦魯班工坊首批畢業生,畢業僅半個多月後,就正式入職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項目。
兩年前,他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再次踏上了天津的土地。他激動地説:“從中國學到的技能,是一把打開未來的鑰匙。”
更多的魯班工坊,正在成為跨越山海的“技術驛站”。
自2016年起,在教育部和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大力支持下,天津率先創設“魯班工坊”品牌,成為中國職業教育模式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目前,天津市已在亞非歐23個國家建成24個魯班工坊,累計在海外開展學歷教育2.7萬人次,實施技能培訓11萬人次。其中,在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巴基斯坦等上合組織國家,魯班工坊串聯起了技能發展之路。
教育,是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永恒課題。上合組織國家間,魯班工坊、上合組織大學及各領域教育培訓的深度合作持續展開,教育合作正愈發緊密。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碩士研究生導師張超,就是中俄兩國醫學教育的受益者和推動者。
在俄羅斯10年,張超完成了從留學生到研究生導師的蛻變,也深刻體會了兩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2014年,張超作為天津醫科大學第一個赴皮羅戈夫俄羅斯國立研究型醫科大學公派留學的留學生開啟了旅俄生活,並在畢業後順利留校、帶起學生,繼續攻關腫瘤幹細胞及骨轉移研究項目。
2020年,與俄方共同推動共建的天津市“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俄惡性腫瘤骨轉移癌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學者和留學生通過這一渠道來到中國交流學習。
“在俄羅斯學習和教學的經歷讓我的眼界更加開闊,專業技能更加紮實,我很高興能為中俄兩國的醫學合作貢獻力量。”張超説。
從巴基斯坦橙線項目裏傳承着工匠精神的魯班工坊畢業生,到中俄醫學研究領域裏飽含兩國共同智慧的科研項目,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教育合作成果,印證着跨越國界的教育合作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滋養。 (記者白佳麗 尹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