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 丨走在北京中軸線上的人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5 13:46:1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 丨走在北京中軸線上的人們

字體:

  不久前的一個晴朗的周末上午,我來到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廣場。這裡好不熱鬧,擺書攤的、樹下乘涼的、舞彩綢的、踢毽子的、坐在小板凳上開直播的……當西班牙游客巴爾迪維亞跟隨旅行團到達此地時,眼裏滿是新奇。

  2025年8月3日拍攝於北京鐘鼓樓廣場。新華社記者 羅鑫 攝

  這時,一個毽子劃出優美的拋物線,落到他跟前。他順勢撿起來,模仿着踢了幾個來回。

  “這裡有歷史底蘊,也有生活氣息,非常酷。”巴爾迪維亞説。

  巴爾迪維亞的同伴喬丹娜則被北京鐘鼓樓的建築形制所吸引。“我在歐洲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建築,它有着獨一無二的中式美學。”喬丹娜説。

  隨着去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再只把故宮、天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等當作打卡目的地。在北京中軸線的15個遺産構成要素中,過去看起來相對小眾的鐘鼓樓、先農壇等,也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游客。

  位於北京老城中心的北京中軸線始建於13世紀,形成於16世紀,此後不斷完善。它全長7.8公里,縱貫老城南北,是統領整個老城規劃格局的建築與遺址的組合體,也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建築群,被譽為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脊梁。

  2024年12月26日,從正陽門箭樓內向南拍攝的北京前門大街和遠處的永定門城樓。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申遺成功後,北京中軸線上的游客數量快速增長。北京圍繞中軸線,構建文旅新場景,推出多條主題游徑和文化探訪線路,建設騎行、漫步友好型環境。

  今年5月通過的《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指出,加強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産的國際闡釋展示,推動文化遺産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

  北京鐘鼓樓是元明清時期北京的報時中心。古人把每夜劃分為五更,定更和亮更報時皆先擊鼓,後撞鐘;二至四更報時則只撞鐘。鼓樓用於定更之鼓共25面,1面主鼓,24面群鼓。

  在鼓樓,薩爾瓦多游客克勞迪亞觀看擊鼓表演、體驗數字撞鐘,感受古時“暮鼓晨鐘”的迴響。

  “據説1面主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節氣,這非常有文化內涵。”克勞迪亞説。

  日晷、碑漏、銅刻漏……中英雙語展覽對中國古代計時儀器的介紹,讓克勞迪亞對中國古人的時間文化和生活智慧有了深入的認識。

  2025年8月3日,在鼓樓二層向南眺望,可以看到景山萬春亭、北海白塔等。新華社記者 羅鑫 攝

  來到鼓樓二層,向南眺望,景山萬春亭、北海白塔等清晰映入眼簾。北京老城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獨有的壯美秩序讓法國游客索菲亞感到驚艷。她説:“藍天白雲、古今建築,構成了一幅無與倫比的美麗畫卷。”

  北京中軸線申遺歷時十餘年,受益的文化遺産眾多。明清時期皇帝祭享先農、親耕耤田禮成慶賀之所——有着560多年歷史的慶成宮,經過文物騰退、非文物建築拆除、本體修繕等工程,古建築格局得以恢復,向公眾開放;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正南門——正陽門的箭樓經過修繕保護和布展,再次對公眾開放,成為文化會客廳……近年來,北京集中開展一批文物保護、環境治理和活化利用項目,既提升了人居環境品質,又守護了街區記憶。

  除了入境游,北京中軸線還成為暑期親子研學游的熱門目的地。在展覽中看北京、華盛頓、巴黎的城市軸線比較,在圖解中看古代鑄鐘的工藝流程,感受“古鐘之王”的磅礡氣勢……劉女士帶着上小學的兒子通過參觀鐘樓,對北京中軸線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北京中軸線在世界城市規劃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孩子的暑假作業就是畫中軸,希望孩子能畫出一條體現中國氣韻、融合多元文明色彩的北京中軸線。”

  在位於正陽門箭樓南側的正陽橋遺址考古方艙,有不少家長帶着孩子來一探究竟。在這裡,他們可以了解正陽橋的歷史沿革,看北京中軸線的歷史影像,近距離觀看正陽橋附屬遺存——鎮水獸,還能購買以文物為原型的文創産品,蓋章打卡留作紀念。

  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的公眾參與度也在不斷提升。在教育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文物局,自2023年起共同發起“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項目。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處)思想教育科科長孫琳介紹,自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以來,該項目累計組織1000余名青少年學子參加博物館參訪、口述史訪談、通識知識講座、文物普查志願服務等系列活動,讓學子們感受到北京中軸線不僅是建築之軸、歷史之軸,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軸、精神之軸、力量之軸。

  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越來越多關心文化遺産保護的人們加入到北京中軸線的保護隊伍中來。文物地基沉降、文物梁架結構位移、文物油漆彩畫脫落……除了技術設備,人工定期巡查是監測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狀況的重要手段。

  北京中軸線遺産保護中心遺産監測部主任周子予説,通過手機登錄“雲上中軸”小程序,很多人參與到“數字打更人”的活動中,對北京中軸線拍攝巡檢照片、採集巡檢數據。由政府主導、專業支撐、全民參與的文化遺産保護新機制正在加快構建。

  在北京中軸線南端、永定門城樓南側,一座新立的以漢白玉、青白石等為材質,刻有雲紋的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産標誌碑格外醒目。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亦農介紹,另一塊標誌碑也於同一天在鐘樓前揭幕亮相。接下來,北京中軸線的15個遺産構成要素將陸續完成世界文化遺産標誌牌的安裝。

  隨着大片綠植的栽種、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的厘清,永定門公園已成為市民和游客休閒健身、感受北京歷史文化的好去處。在公園濃密的樹蔭下,北京市民高奶奶一邊愜意地搖着蒲扇,一邊跟我嘮嗑:“我家就在附近,伴隨着申遺,這裡越來越乾淨、越來越漂亮,北京中軸線已經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生活。”

  在永定門公園,我還遇見了來自山東濰坊的母女倆。“我女兒在昌平參加完第六屆國際揚琴音樂節的賽事活動,我們就匆匆趕來這裡。”母親宋女士説,“她看過《跟着書本去旅行》中關於北京中軸線的節目,就一直很嚮往。”

  2025年8月3日,在北京永定門公園的永定門城樓南側,新立起一座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産標誌碑。新華社記者 羅鑫 攝

  她們打算從北京中軸線的南端一路“Citywalk”到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鐘鼓樓,再到什剎海欣賞夜景、品嘗北京風味小吃。

看著母女倆漸漸遠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輕快的音符在她們腳下流淌。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北京中軸線這部有舒緩旋律、間有激昂節奏的樂曲,將在越來越多人的保護傳承中被傳頌下去。(羅鑫)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